|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半颗猕猴桃揭露最不正常的家庭模式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吃饱喝足,更是被当成人来尊重、需要、理解、深爱。

当孩子意识到:父母虽然能力有限,给不了自己特别多,但无时无刻不在关注自己,时时刻刻都爱着自己,他们的心,便会与父母紧密相连。


作者:芒来小姐,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婚姻家庭咨询师,公众号:“芒来小姐”(ID:ydsakyml)。如果喜欢蓝橡树的文章,请记得要把我们“设为星标”哦!

........................................

最近看到一位“猕猴桃母亲”,特别唏嘘。

10元一颗的猕猴桃,她舍不得吃,但因为女儿爱吃,就经常买,果肉全给女儿吃,自己啃啃果皮解馋。



“不知不觉,我也成了父母辈那样的人。”

我原以为,评论区会有很多人感叹“可怜天下父母心”,没想到都是这样的声音: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愿不愿意你这样无私的付出?”

“为什么你要啃果皮?为什么不跟孩子一起分享?”

“你有没有想过,孩子愿不愿意你这样无私的付出?”

“为什么你要啃果皮?为什么不跟孩子一起分享?”

这些评论者,小时候写过“我吃苹果,妈妈啃苹果皮”的作文,长大成人后,父母的付出让他们倍感压力。

说不感动,那是假的。但父母过度强调付出,让孩子感动中参杂了太多矛盾心理,不知该如何面对,甚至宁可父母不要对自己这么好。

知乎问题“父母总爱强调自己为你付出了全部,怎么办”?最高赞回答写道:父母老这样说,孩子会产生罪恶感。

而一个内心负有罪恶感的人,生活中很容易自暴自弃、消极悲观地过一生。

一、

不知道你有没有听过一个热词:“赞助商式父母”。

大意是:父母拼命托举孩子,好吃好喝供着,穿啥用啥都满足,绝不亏欠。但父母的目的是回报,等孩子有出息之后,连本带利拿回来。

所以,“赞助商式父母”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反复提醒孩子:我为你付出了全部。

曾有一位中国单亲爸爸,给儿子造了一个博物馆,收藏着孩子的第一双鞋、第一套衣服、第一件玩具、第一本书……

他辞掉高管职务,天天给孩子做饭,10年里没有一道菜重复;还常给孩子拍照,10年里拍坏5部手机,照片多达20万张。





为了孩子开心,他亲手打造“love”字母样式的花坛;为了教孩子英语,他亲自雕刻26个英文字母……

但凡为人父母能为孩子做的一切,他都做到了极致。

然而,他的儿子并不开心,甚至告诉他:“爸爸,我希望你有时能对我说‘不’。”

这位爸爸坚决地说:“我不能答应你,我会永远对你说‘好’。”

结果呢?

孩子厌烦父亲总是拍他的私密照、不给他隐私;讨厌父亲带他去小山村生活,在臭虫堆里心惊肉跳;不满父亲在他3岁之后,强迫他用英语和自己沟通……

他压力很大、不堪重负,但无法表达出来。因为父亲对他太好太无私,从不说“不”,所以他连反驳父亲,都会感到内疚和罪恶。

后来的结局是,这位儿子考上美国名校,然后在校园里自杀身亡。



相信有朋友已经猜到了,这是轰动一时的“一得爸爸”和儿子张一得的故事。

张一得自杀身亡之前,一得爸爸是育儿圈名人,父母们为他崇高无私的教育态度感动不已,认为这才是为人父母的典范;

然而时过境迁,张一得离开人世后,一得爸爸从楷模变成负面教材,无数媒体抨击他“教育失败”。

其实,爹妈为孩子付出是天性。打从人类诞生之初,神奇的造物主为了让稚嫩的婴儿活下去,赋予了父母无条件爱孩子的功能。

一得爸爸身上,同样有这种天性。

只是天性之外,他经历离婚、事业双重打击,亲朋好友纷纷离他而去,唯一陪在身边的只有孩子。





张一得爸爸和婴儿时期的张一得

孩子是他唯一的支柱,也是最后的筹码。全力培养孩子的动机除了爱,也为了向轻视他的人证明自己。

所以,他才无法安安静静地育儿,孩子稍有成就,就将教育理念高调地公布到网上,享受众人的赞誉。

在父母眼里,他或许是一个好爸爸;但在孩子看来,他更像一个赞助商,拼命投入不只出于爱,也掺杂了功利和企图。

二、

其实,孩子并不讨厌“赞助式父母”。也没有父母想看到,孩子被养成一个只懂索取、不懂付出的人。

让孩子知道一切来之不易,是必要的。可孩子排斥这种育儿理念:养孩子就像驯兽。

把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全部强加给孩子。主人不必顾虑宠物的感受,父母也不必看到孩子的真实愿望。



只要投入看得到回报,就值。

曾有一位来访者,声泪俱下地向我哭诉:

“逢年过节,我都会给我妈打钱,有时几百,有时上千。她从来不嫌少,但也从来不会对我说:‘你挣钱也很幸苦,以后不要给我打了’。”


“逢年过节,我都会给我妈打钱,有时几百,有时上千。她从来不嫌少,但也从来不会对我说:‘你挣钱也很幸苦,以后不要给我打了’。”

我就是想听她这样说,不然感觉自己在父母面前像个取款机,像个工具,不像个人,血液里没有感情在流动。”



当父母无条件为孩子付出时,孩子会体会到两种情感:满足和羞愧。

纪录片《成为你》,揭示了孩子出生时的秘密:

新生儿感受不到恐惧与不安,有的只是大脑物质和荷尔蒙激增,与饥饿、疲惫或寒冷等感觉引发的“不舒服”。

他们会用哭声吸引父母来到身边,这样,不舒服的感觉就会消失。

随着大脑日渐发育,孩子有了各式各样的情绪感受,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情感是“羞愧”。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抢走了别人的玩具,会感到羞愧;意识到自己剥夺了父母的资源,也会产生同样感受。

家长总是向孩子灌输“妈妈自己都舍不得吃”“妈妈为你付出了一切”,孩子会产生强烈的羞愧感,这也是人类不同于动物的地方。



动物渴望吃饱喝足,而人类渴望被尊重。



心理发展进入俄狄浦斯期后,孩子会非常希望与父母平起平坐,如果他感到自己能为这个家创造价值,会建立比较健康的自我感;

要是因为单方面接受父母的付出,失去表达自己的权利,孩子会长期沉浸在羞愧感中,不敢对父母表达情绪。

“妈妈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对她生气呢?”

“爸爸为了这个家奔波,我怎么能对他不满呢?”

“妈妈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对她生气呢?”


“爸爸为了这个家奔波,我怎么能对他不满呢?”

这些情绪得不到看见,人就会感到自己像动物一样,不被尊重,不被理解。虽然父母给了孩子很多爱,但孩子内心始终对此抱有怀疑。

“说他们不爱我吧,从小到大为我付出这么多;说他们爱我吧,为什么连我的真实需求都看不见呢?”

三、

很多父母没有意识到:孩子在渐渐长大,跟父母越来越像朋友,他们不再需要幼年时那么多的保护和叮嘱,但需要自己的空间。

如果父母硬要付出,孩子的感受会非常复杂:

一方面,觉得自己在父母面前永远像个长不大的小孩,感到挫败不自信;另一方面,拿人手短吃人嘴短,总觉得自己在父母面前抬不起头来。

孩子12岁之后,这点会体现得特别明显。

步入青春期后,有的孩子会控诉,要求家长别再把他当小孩;也有的孩子会沉默,因为害怕看到父母失望的表情,面对父母不知道该说什么。



一些青少年来访者的父母,都跟我表达过同一个困惑:为什么孩子跟心理咨询师什么都说,跟父母啥都不说?明明我们才是最了解他的人。

在父母看来,孩子自我封闭,面对爹妈只知道说“好”和“哦”,完全搞不懂他们在想什么。

在孩子看来,父母何尝不是如此呢?

小时候,父母硬要把最后一块肉留给孩子,孩子说:“你吃”,父母却说:“你在长身体”;

长大后,父母非要给孩子炖鸡汤、吃进口牛肉,孩子说:“太奢侈了”,父母却说:“只要你开心就好”。



父母仿佛活在自己的世界里,完全听不进去孩子的话。孩子对此会感动,但也很无奈。

比起独享猕猴桃,一人一半不是更好吗?为什么我没有分享、拒绝、提要求的权利?为什么我只能被迫接受?

于是,相当多的孩子因为压抑了太多情绪,羞于对父母表达,患上心理疾病。



“三联生活周刊”曾采访过一位母亲,她的女儿突然对她大吼大叫,只因为路边的蚕,让她想起小时候妈妈扔掉她养的蚕。

这位女儿患有抑郁症,心理专家张进认为,抑郁症和压力有关。患者往往都是好孩子,但心里揣着很多无法对父母言说的压力。

为什么无法言说?

因为这些压力大多都是父母给的。

就像那位养蚕的女儿,她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父母给的,拿走她两条蚕,她有什么权利发怒呢?

怒火长期积压在心底,就成了抑郁症的前兆。

哪怕父母并不想给孩子太多压力,对孩子来说,一面被迫接受父母的付出,一面听着“以后好好孝顺我”的要求,就足够苦恼的了。

因为这传递给孩子一个信息: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是不纯粹的,不是我想要的那种无私的爱。

什么是无私的爱?李玫瑾教授认为:父母对孩子进行情感抚育,关注他们的感受,比单纯满足物质需求要重要得多。

孩子饿了,别急着喂饱,先问问他想不想吃;孩子生气了,别急着斥责,先问问他难不难受。



人的内心需要“爱”来浇灌,才能充盈到足以抗衡罪恶感和羞耻感。孩子需要父母帮助自己意识到:哪怕自己并没有那么好,也总会有人无条件地关注自己。

这样,他们才能心安理得、自信快乐地接受父母的给予。

为此,孩子需要的不只是吃饱喝足,更是被当成人来尊重、需要、理解、深爱。

当孩子意识到:父母虽然能力有限,给不了自己特别多,但无时无刻不在关注自己,时时刻刻都爱着自己。

孩子的心,便会与父母紧密相连。童年得到的一切满足,都会成为照亮他内心的灯塔,引导他自信满满地开拓未来。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87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2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