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我在泰晤士河捡破烂 拼出平民史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搬去伦敦后,每天站在阳台,看着楼下泰晤士河潮起潮落的张胜佳想着:“何不趁退潮的时候下去捡点东西呢?”


张胜佳称这种行为为 “捡破烂”。所谓的“在捡破烂”指的就是 mudlarking(泥泞寻宝)。mudlarking 原本是一种在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比较常见的职业,通常是童工的工作,他们以在伦敦的河泥中捡拾有价值的东西为生。与旧时不一样的是,当代的 mudlarking 不像一种职业,用兴趣爱好来形容更为贴切些——不过,没变的是泰晤士河每日的潮汐变化,大量的历史藏匿在看似无用的碎片中,每天随着潮汐被裹挟着冲上岸,躲在砂石于泥泞之间。?

它们太不起眼、太平常了,显得有点难登大雅之堂。不过,许多躺在河滩上的 “破烂” 反而能讲述很多博物馆里不屑于讲、或是忽略的故事。张胜佳觉得博物馆里缺失底层和个体经历的叙述,他偏偏想把“不起眼的、大量生产的、民众的器物拎出来放在一个显着的位置上” 。他讲起捡到的“垃圾”时很兴奋,碎片仿佛不再是碎片本身了,每一块都浪漫得不同。于是,捡到的“垃圾” 就对抗了一种正统的精英式、英雄人物式的叙事,让历史从一种庶民、边缘和少数的视角重新被讲述。


1. 在泰晤士河捡破烂



伦敦的一个 mudlark 专家的社群账号


我本以为 mudlarking 属于自由的野路子,但张胜佳告诉我,现在的 mudlarking 是需要执照的—— 90 镑 3 年。虽然说如今的 mudlarking 已被权威所规范,但是比起正规的考古挖掘,它仍然保持着一些民间的淳朴和反骨。他想起自己刚开始去泰晤士河畔捡破烂的时候,还不太了解河的潮汐变化。潮水涨得飞快,一天中只有退潮的那两个小时算是比较安全。有一次他险些因为涨潮无法上岸,最后在岸边的英国大爷们的接力指路之下,他得以找到爬上去的梯子,这才获救。?




mudlark 中的张胜佳?

什么可以作为被捡起来的标准呢?对张胜佳来说,这个标准也许会很随机。他既捡 1930 年代的红宝石戒指,也捡破碎的杯子把手。拿他捡到的餐具为例,它们有的是中古品,有的则是宜家的叉子。“有块青色的石头,它的中间是红色的,很像红豆麻薯,所以我捡回来了。”

“因为像麻薯?” 我确认了一下,“对”,随即他就抛给我一个准确的数字——“假如你看它的四分之三截面的话,他就是块麻薯”。他捡的战利品里面还有一些啤酒瓶,我问他原因,他想了想,说:“呃,不知道,应该就是废物利用吧,拿来种花咯”。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7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