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中科院博士考基层公务员:不想再“卷”下去了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2022年,国考人数再次刷新纪录。


  根据国家公务员局公布的中央机关及其直属机构2022年度公务员招考资格审查的数据显示,报名过审人数一举突破200万,考录比从2003年的16∶1一路攀升到了68∶1。

  “宇宙的尽头是考公”。自2009年起,国考报名人数已经连续13年超百万,今年更是竞争格外激烈。相关数据显示,2022届高校毕业生规模首次超过千万。庞大的就业压力下,反复的新冠肺炎疫情、国内外经济环境的不稳定,都让年轻人开始重新审视自己的就业选择。“求稳”心态下,无数年轻人开始了对“入公门”的追求,试图通过一份体制内的工作找到安身立命的安全感。


  

  一门心思考公务员,是为了能在北京扎根

  在得知教育部2022年度考试录用公务员递补名单发布以后,徐倩把名单来来回回看了四五次,不得不接受了自己此轮“考公”失败的事实。实际上,早在今年1月份国考成绩公布的时候,她就已经明白自己大概希望不大了。之所以还要盯着递补公告发布,不过是因为心里存了一点侥幸。

  “现在已经6月份了。之前投的简历大多不是很理想。有几家心仪的国企,二面以后也没有了下文,估计也很悬。省考也失败了,看这样子,估计只能今年年底再‘二战’了。”谈起自己的求职经历,徐倩充满了挫败感。


  与很多广投简历的毕业生不同,马上就要从首都经济贸易大学毕业的徐倩对于自己的工作方向有着特别明确的目标,就是一定要进体制。在名校扎堆的北京,徐倩认为自己就读的大学名气在找工作中竞争优势并不大。因此,从大一走进校园那天起,考公务员就成了她的目标。在日常学习的同时,她早早地就做起了考试的准备,刷题、看面经更是家常便饭。只是没有想到的是,尽管做了充分准备,最后的考试成绩却没有尽如人意。

  之所以对“进体制”如此执着,是为了能够解决落户在北京的需求。徐倩告诉记者,自己的姨妈曾经在北京打拼了15年,不仅有一份还不错的工作,还在这里结婚生子。但最终,为了解决孩子上学的问题,还是放弃了北京,自己辞职带着孩子回了老家读书,和丈夫过上了“双城”生活。从自己考来北京的那天开始,父母就一直念叨,如果找不到一个可以解决户口的工作,还不如趁早回老家来得踏实。

  “北京落户是有限制的。比起人才引进和积分落户的规定,作为应届生找一份有指标的工作是最容易也最切实际的解决办法。”徐倩表示,正是出于对“户口”的执念,她才把求职目标限制在了公务员、事业单位、国企央企这些选择上。


  眼看着期望慢慢落空,临近毕业的徐倩也开始焦虑起来。可即使此刻改弦易辙,把求职的范围扩大,也并不意味着可以很快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徐倩告诉记者,她所在的院系里,目前明确去向的同学还不到一半,这还包括已经成功考研“上岸”的同学。她开始犹豫,自己要不要先找一份工作留下来,再慢慢考虑接下来的事情。

  “马上就到了毕业典礼和离校的时候,其实父母已经催促了很久。他们的意见是与其留在这里,不如先回去专心复习,接下来可以试着继续考公务员和考研。我自己也担心一旦工作起来会更影响复习效果。”徐倩告诉记者,虽然还没有决定是否要继续找工作,但是她已经做好了要继续考公务员的准备。

  “应届生的认定期只有两年,过了这个时效,即使进了有留京指标的单位,也未必有资格。还是考公务员更靠谱一些。大不了就三战,反正身边这样的人也不少。”徐倩说。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3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