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俄羅斯: 普京沒在烏打成閃電戰 倒是被這國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沒在烏克蘭打成“閃電戰”,倒是被芬蘭的“閃”著了……


  要不然,再打一次蘇芬戰爭?

  1


  各位好,應讀者朋友們的要求,我們說說芬蘭的事兒。

  昨天(5月15日),歐洲那邊傳來消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保持中立的芬蘭,正式提出申請,將加入北約。

  如果以“我要安全,所以你必須緩沖”的理念來說,芬蘭的這個決定對俄羅斯來說是個挺具有羞辱性的舉動。因為芬蘭與俄羅斯邊境線長達1300公裡,國境線離俄第二大城市聖彼得堡,只有170公裡,大體上就是北京天津那個感覺。所以芬蘭加入北約,對俄羅斯的軍事威脅程度其實不亞於烏克蘭作出同樣舉動的影響。

  只是,你看,與烏克蘭從十年前起心動念,墨跡到現在也沒交申請不同。人家芬蘭從俄烏戰爭爆發起、民調、討論、決定一氣呵成,短短兩個多月內就把掛了七十多年的中立牌子幹淨利落的給摘了……

  俄羅斯眼下在南線跟烏克蘭打的那還算不算“閃電戰”我是不知道。但在北線,芬蘭的確教育了一下他們的俄羅斯鄰居,一場“外交閃電戰”是怎麼打的。

  但詭異的是,面對芬蘭這個晴天霹靂一樣的決定,到目前為止,“霸氣”慣了的俄羅斯卻沒做什麼強有力的回應:在正式決定加入北約前一天,出於禮貌,芬蘭總統尼尼斯托主動給普京打電話,通報了芬蘭這個即將宣布的決定。

  但讓尼尼斯托吃驚的是,普京這次不僅沒有拒接電話,也沒有提什麼核導彈威懾之類的,甚至連給芬蘭斷氣斷電啥的都沒提。都沒有,這位總統就是不鹹不淡的提了一句:你們這是不對滴,我們沒有威脅到你。

  

  這個回應實在是不太“戰斗民族”。

  要知道按照國內某些公眾號的說法,俄羅斯烏克蘭,為啥?那不就是因為烏克蘭被北約拉攏,逼著俄羅斯不得不“斷然亮劍”麼?

  好了,現在芬蘭也跳反了,劍呢?

  

  哦,對,劍砍在烏克蘭那兒,拔不出來了……

  但我覺得,俄羅斯不敢對芬蘭發威,除了烏克蘭戰局之外。還有另外一些俄羅斯人不太好意思說、卻有濃厚心理陰影的原因:

  前段時間中文互聯網上曾經熱傳過一個段子,說面對俄羅斯的威脅,芬蘭總理桑娜·馬林放話說:“盡管放馬過來!芬蘭土地之下幾米深處埋葬著20萬俄羅斯士兵的屍骨,歡迎你們來陪伴你們的祖先。”



  盡管後來查證證明,這話其實不是這位美女總理說的,而出自一位芬蘭將軍之口。但了解一點二戰後歐洲史的人,都知道,哪怕是在戰後蘇聯最鼎盛的時代,北極熊在面對芬蘭這個“蕞爾小鄰”時說話也是很留了幾分客氣的。按同時期波蘭人的吐槽,其態度遠遠好過對波蘭等“同志加兄弟”的東歐國家。

  為什麼呢?就是因為芬蘭那片土地真的埋著20萬俄羅斯士兵的屍骨,巨人蘇聯竟被渺小的芬蘭揍出PTSD來了。

  

  2

  從哪兒開始講起呢?

  我們都知道二戰爆發前夜,納粹德國和蘇聯曾經在1939年8月簽訂過一份《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二戰爆發後,蘇德兩國就根據該條約的秘密附加條款、在世界震驚的目光中瓜分了波蘭。

  但很多人忽略的是,1939年《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秘密附加條款所討論並不僅僅是瓜分波蘭,而是重劃了整個歐洲的版圖。北到北極圈,南到黑海,蘇德兩國在整個條約當中像切蛋糕一樣把整個歐洲一切兩半,西歸德國,東歸蘇聯。而被這條分界線劃到東邊去的,除了那一半的波蘭以外,還有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比薩拉比亞、以及整個芬蘭。

  

  是的,在1939年蘇德對歐洲的劃分當中,芬蘭原本是像後來被蘇聯所吞並的波羅的海三國一樣,被希特勒“讓”給蘇聯的。在蘇德這兩個大國眼中,像芬蘭這種小國,根本沒有決定自身命運的權利。

  而在二戰正式開打後,一切本來如約定好的一般進行:1939年9月,蘇聯與德國瓜分波蘭,同年9月、10月,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相繼迫於軍事壓力宣布允許蘇聯駐軍,並在第二年相繼成為蘇聯的加盟共和國。

  



  貼一張咱中學歷史教科書上的圖吧。“變遷”,這個詞兒用的真有水平……

  接二連三的輕松勝利,讓協定中的其他部分都實現了。也讓斯大林同志產生了一種幻覺,他忘了此時的蘇軍因為大清洗已經嚴重減損了戰斗力(5個元帥被殺了仨,57名軍長被殺了50個,199名軍長被殺了139個,397名旅長被殺了220個……),誤以為,接二連三的勝利已經證明了蘇軍跟此時強悍的德軍一樣強大。於是蘇聯人開始在與芬蘭的談判中越發失去了耐心。

  是的,早在《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簽訂前,蘇聯與芬蘭就在進行著漫長的談判。蘇聯當時以國境線離列寧格勒太近為由,要求兩國卡累利阿地峽邊境線向芬蘭境內推進40公裡,還要把芬蘭把芬蘭灣內的幾個島嶼以及雷巴契半島都割讓給蘇聯,還要租借漢科半島99年。

  當然,為了讓這麼多無理要求顯得合理一些,蘇聯人跟芬蘭說,我也不白要你的地,我拿北極圈裡的同面積領土給你換,條件很優厚吧?

  

  ……當然,對於俄羅斯民族來說,願意與他國“換地”,可能已經算是誠意十足的好條件了……

  可是芬蘭人卻並不領情,談判談了一年多,芬蘭人的態度始終就是:不換不換就是不換!基於當年被沙俄統治的經驗,俺們這兒各黨各派都已經達成共識了:你們俄羅斯人說的話,我們連標點符號都不打算相信。

  於是斯大林終於失去了教導芬蘭人的耐心。

  其實本來嘛,在是順利吞並波蘭和波羅的海三國之後,蘇聯人此時的心情,用《瘋狂的石頭》裡黃渤那句名言來說,也就是——

  

  3

  打芬蘭這事兒,蘇聯其實一直在琢磨。

  畢竟蘇聯自從當年邀約芬蘭入盟被拒,就一直視這個國家為“革命之敵”,侵芬方案在蘇軍總參謀部都不知做了多少版了。

  偉大的蘇聯軍事家、華沙城下的英雄、“紅色拿破侖”之稱的圖哈切夫斯基元帥就曾經系統的研究過對芬戰略問題。

  



  但他得出的結論是:打芬蘭太雞肋了。

  確實,蘇芬之間,看似有一千多公裡的邊境線,但大部分都處在北極圈以內,想從那個地方進軍,甭說人了,坦克機油都能給你凍上。蘇聯真正能夠用武的區域,只有南部狹窄的卡累利阿地峽。

  

  可是這麼明顯的事情,蘇聯看得出,芬蘭當然也看得出。從二十世紀二十年代起,芬蘭就在地峽地區開始構建“曼納海姆防線”,使該地區變得碉堡遍地、非常之難啃。

  

  而即便蘇軍突破該防線,芬蘭號稱“千湖之國”,其境內縱深(尤其是最有價值的南部地區)湖泊密布,夏天泥濘滿地、冬天一片冰呲溜,總之一年就沒個好打的時候。

  一旦陷進去,將成為蘇軍當時並不成熟的“鋼鐵洪流”的天然墳場。

  於是圖哈切夫斯基警告說:目前消滅芬蘭這個“反動國家”對我們來說是得不償失的,芬蘭的國力,決定了它很難對蘇聯發動進攻,但蘇聯任何進攻芬蘭的計劃也都有被拖入爛仗的風險。蘇聯對芬最好的戰略就是維持兩國的和平、並爭取芬蘭的中立——讓它不跟咱作對,就得了唄。

  這的確是老成謀國之言。唯一的問題是,現在是1939年,圖哈切夫斯基已經被斯大林槍斃兩年了。

  與專業人士圖哈切夫斯基看法不同,業余軍事愛好者斯大林同志——跟今天中國網上某些“大局黨”類似——把問題想特別耿直。

  他覺得這就是個簡單的小學算數題麼:1940年,經過多年的整軍備戰,蘇聯僅常備兵力就已達到了450萬,而此時芬蘭全國上下的人口總數也不過440余萬,芬蘭每個老百姓勻你一個蘇聯兵我都有富余。外交?交個毛線啊!

  

  萬裡車書一混同,



  西北豈有別疆封。

  提兵百萬千湖上,

  立馬芬蘭第一功!

  烏拉!開幹!

  4

  1939年11月26日,在蘇芬談判破裂半個月後,蘇聯一手炮制“曼尼拉炮擊事件”,然後以此為借口,分四個進攻方向、在一千多公裡的戰線上對芬蘭發動全面進攻,“蘇芬戰爭”由此拉開序幕。

  

  怎麼說呢?同樣是保家衛國、對線戰斗民族,如果說烏克蘭現在的難度是噩夢級的,那麼芬蘭的難度就是噩夢的N次方。

  由於事前跟蘇聯“說好了”,在蘇芬開戰的第一時間,一貫與芬蘭“親善”的德國非但沒有提供援助,反而威脅芬蘭不得從英法美獲得援助,否則德國也將對芬蘭采取軍事行動。

  其實說實話,就算希特勒不打這個招呼,英法估計這會兒也沒空幫芬蘭人,他們自身難保著呢。

  所以,至少在蘇芬戰爭前期,芬蘭是在完全 孤立無援的狀態下與強大的蘇聯單獨對線。手上只有20萬士兵,卻要面對百萬蘇軍,這個仗怎麼打?

  這一點,蘇聯人也是這麼想的,蘇聯高層特別樂觀。戰爭剛一開打,斯大林就特意囑咐蘇軍指揮官“在占領芬蘭後千萬不要越過芬蘭和瑞典的邊境,以免刺激到瑞典倒向德國。”

  為了占領芬蘭後迅速實行有效統治。蘇聯還組織了以芬共領導人庫西寧為首的“芬蘭民主共和國”,准備在吞並芬蘭後將其扶立為傀儡政府,然後按照波羅的海三國的模式並入蘇聯。

  換句話說,坑都給你挖好了,就等你芬蘭進去躺平了。

  然而,芬蘭沒有選擇躺平,他們選擇了拿起槍,保衛自己的自由和國家。

  


  首先讓雙方都大跌眼鏡的,是芬蘭紅軍,這支戰前雙方都認為一定會給蘇軍當“帶路黨”的部隊,在戰爭開始後,卻堅定的站在了自己的祖國芬蘭一邊,盡管當時芬蘭的社會主義者因為其信仰而不允許進入正式部隊,但芬蘭紅軍戰士依然以打游擊的方式為這場芬蘭的衛國戰爭貢獻了自己的力量與鮮血。

  而芬蘭正規國防軍在國防委員會主席曼納海姆元帥的指揮下,也選擇化整為零,利用天氣和地形優勢跟蘇軍大打游擊戰。除了卡累利阿地峽上的堡壘之外,蘇軍在其他戰線上找不到成建制的芬蘭正規軍武裝,只有從白雪皚皚的莽原上、密林裡不知從哪裡打出的復仇的子彈。



  

  “這裡的雪會說芬蘭話!”

  仗打到1939年1940年交,很多進攻的蘇軍,幾乎完全被芬蘭人的游擊隊打崩潰了。在新年夜裡,“士兵們圍坐在篝火旁,即便聽到槍聲響起也不再躲閃,只是靜靜地等著了結自己苦難的那顆子彈。”

  蘇芬戰爭是芬蘭的榮耀,卻是蘇聯的恥辱,在開戰後不久,蘇聯因為遭受國際一致譴責,不得不學著日本宣布退出國際聯盟。而之後拉胯的戰況也讓各大國都有了輕視蘇聯之心:

  丘吉爾評價說蘇芬戰爭暴露了蘇聯“只是一個徒有其表的大國”。

  而希特勒則話說的更狠:“蘇聯只是一座搖搖欲墜的破房子,只要在門上踹上一腳,它就會轟然倒塌!”

  是的,蘇芬戰爭的戰況,對德國最終決定執行巴巴羅薩計劃,是非常有決定意義的。

  

  到了1940年初,已經在芬蘭拖了三個月臉面丟盡的斯大林終於暴怒,在把國防部長伏羅希洛夫撤職,並槍斃和流放了一批一線指揮員之後,他下令再向前線增兵四十個師(由於增調倉促,尚未齊裝滿員),嚴令蘇軍不惜一切代價、全線壓上,一定要在四個月內結束這場戰事!

  蘇軍最終是在增兵達到120萬人、把芬蘭首都赫爾辛基狂轟濫炸成一片焦土的情況下才最終讓芬蘭屈服。

  1940年3月12日,蘇芬戰爭在斯大林給蘇軍下達的最後期限前卡點結束,按照雙方簽訂的停戰條約,芬蘭喪失了包括第二大城市維堡在內的漢科半島,共5.7萬平方公裡的土地。曼納海姆在條約簽訂後痛苦的說道:“這份條約對芬蘭而言真是個災難。”

  但同樣的災難,可能也屬於“獲勝”的蘇聯。

  據蘇聯軍事學家索科洛夫後來統計,蘇芬戰爭中的蘇軍確切死亡人數應當在17萬以上,而傷亡則合計70萬以上。

  而與之相對的,芬蘭的戰死者則為2.6萬人。

  所以對蘇芬戰爭,蘇聯人自己有個很中肯的評價——“我們拿到了很大一片土地!剛好夠埋葬為它死去的那些人。”

  



  而更糟糕的是,圖哈切夫斯基當年的擔憂應驗了——蘇芬戰爭的結果,將原本打算中立自保的芬蘭,推入了對手德國的懷抱。1941年,蘇聯在蘇德戰爭中與德軍對線的同時,不得不在北線同時與復仇的芬軍打一場“繼續戰爭”。這很大程度上分散了蘇聯的兵力,拖慢了戰爭的進程。

  5

  當然,不管怎麼說,蘇德戰爭中蘇聯最終還是贏了,雖然芬蘭人在1944年的卡累利阿地峽又重復了一遍1939年時的奇跡,以極少量兵力擋住了蘇聯的進攻。但芬蘭人明白,形勢比人強,確實是到了要考慮後路的時候了。

  1944年9月,芬蘭宣布退出戰爭,再次向蘇聯委屈求和。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蘇聯當時給芬蘭提出的“城下之盟”中,除了割地賠款外,有幾個條件你肯定聽著特別耳熟:


  第一,去納粹化,芬蘭要取締其國內所有(由蘇聯認定的)法西斯組織,釋放親蘇的政治犯,審判戰犯。並且在14天內將境內所有德國軍隊驅逐出去。

  第二,去軍事化,芬蘭陸軍需降至34000人以下,飛機不得超過60架,海軍不得超過4500人,軍艦噸位不能超過1萬噸。

  第三,禁止芬蘭倒向西方。芬蘭不得未經蘇聯允許與他國簽訂和加入任何軍事盟約。

  ……

  是的,俄羅斯在俄烏戰爭中最初提出的對烏要求,與蘇聯當年對芬蘭提出的要求幾乎如出一轍。

  我相信這不是個巧合,也不像是俄羅斯外交部偷懶,而是普京俄羅斯決策層在思考他們的對烏戰略時,應該很大程度上受了蘇芬戰爭的影響——猛虎搏兔,最差無非就是另一場蘇芬戰爭而已麼,問題不大。

  你看蘇聯80年前打芬蘭,雖然慘是慘了點、慢是慢了點,但最後這些要價都拿下了呀!當年蘇聯能做到的事,今天俄羅斯總不會做不到呢?俄烏戰爭總不能比蘇芬戰爭還慘吧?不會吧?不會吧?

  

  其實吧,也不一定……

  但我們要說,如果俄羅斯人這樣想,他們就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了。

  從後來發展上看,雖然不是在戰場上,芬蘭在戰後又把蘇聯給耍了。

  6

  的確,在二戰以後,芬蘭一度又被英美賣給了蘇聯,成為其勢力范圍。芬蘭的內政部長甚至總理等職位經常由親蘇的左派政黨擔任,有關蘇聯領導人和蘇軍的新聞言論必須先經審查再發表,慘烈的芬蘭衛國戰爭也被教科書一度模糊為了“不幸事件”一筆帶過。

  以上種種,導致“芬蘭化”在冷戰時期的西方甚至成了一個貶義和諷刺詞匯,形容一個小國不得不無底線地聽從強大鄰國的狀態。

  但是芬蘭對蘇聯的讓步,其實仍是有底線的,與同期的東歐國家相比,芬蘭始終沒有加入到蘇聯的陣營當中去。像鄰國瑞典執行的是一種“親美但中立”一樣,芬蘭在冷戰中的態度始終是(在歐洲獨一無二的)“親蘇但中立”。

  



  可瑞典到底親不親美我們不知道,芬蘭的親蘇顯然是假冒的。

  1991年蘇聯解體,芬蘭人立馬就換了一屆政府,新上台的芬蘭中間力量黨總理艾斯克·阿霍時年僅36歲,被稱為“芬蘭的肯尼迪”,後來還當過諾基亞的副總裁。他說了一句吐露所有芬蘭人心聲的話:“現在,我們終於可以自己選擇了。”

  1995年,芬蘭加入歐盟,經濟走上快車道,從原先的勞動、資金密集型經濟急速轉型為技術密集型經濟,誕生了諾基亞這樣的國際知名企業。

  

  “君子見機,達人知命”,我覺得芬蘭這個國家對這話理解就挺到位的:它不僅知道自己該往哪個方向去,而且知道如何抓住什麼樣的時機,怎樣去。

  從冷戰中(偽裝)親蘇中立,到冷戰後加入歐盟,再到這次加入北約。芬蘭的外交,從來是只要抓住時機,就把自己挪的盡可能離著他的東鄰遠那麼一點。

  所以,你看二戰以後這幾十年它沒打仗也沒動蕩,安安穩穩的就把自己的弄成了一個北歐發達國家。在俄羅斯這一圈鄰居當中,這算是個相當難得的特例了。

  跟當年劃著雪橇穿梭在茫茫雪原中,痛擊侵略者的祖輩們一樣,芬蘭的外交戰,一直打的相當靈活、迅捷、精明。

  

  7

  文章的最後,我想起了一個段子。說,20世紀30年代的時候,蘇聯因為多個五年計劃,勒緊褲腰帶優先發展重工業,軍事實力蹭蹭蹭的往上漲。

  有部下就憂心忡忡的去找芬蘭國防委員會主席、“北方雄獅”曼納海姆,說:將軍,這樣下去,我們的防衛計劃沒法做了,你看對面的蘇聯把國家重心完全鋪在軍事上,咱也得跟著擴充軍隊,跟蘇聯搞軍備競賽才成啊!不然萬一蘇聯人打過來怎麼辦?

  曼納海姆怎麼回答的?他在長考後這樣對提議者這樣說:如果蘇聯人真打過來了,那我們號召人民拿起槍一起保家衛國就是了。可是如果我們也搞那一套,那我們跟當年被沙皇奴役時有什麼區別呢?真到了戰時,我們又有什麼理由去說服人民保衛這個國家呢?

  



  是的,若說左右翼政府總在輪換的芬蘭,若說有什麼國策是一以貫之的,那就是他們想明白了一件事:

  正因為我們受夠了沙皇的奴役、統治,現在芬蘭人自己當家做主了,應當優先發展民生,讓人民過他們想要的好日子。唯有如此,國家才能說服人民,在國家需要他們時奮勇抵抗——因為,他們保衛的不僅僅是自己的國家,更是自己那種幸福、自由,不被奴役的生活方式。

  今天的芬蘭,是一個高度工業化的發達國家,人均GDP、國民收入和國民生活幸福指數都常年排在世界前列。曼納海姆當年的夙願實現了。

  前兩天,芬蘭總理桑娜·馬林在接受采訪時,談到芬蘭加入北約,對北約價值何在時,非常自豪的說:“我國有受訓練90萬預備役,如果我們將加入北約,對歐洲共同防衛所起到的作用將是巨大的。”

  是的,別看芬蘭今天的人口不過也只有550萬人,但卻有一套異常高效的軍事動員體系,可以召集起歐洲相較於本國體量而言規模最大的軍隊之一。

  

  而與之相比,今天的俄羅斯有1.4億人口,現役軍人滿打滿算也不過只有90萬,預備役人員也不過只有200萬人,且人口在不斷萎縮。

  所以普京確實明智,他知道在烏克蘭已經打成那樣的當下,此時再刺激芬蘭,這塊骨頭未必比80年前好啃——俄羅斯已經不是當年的那個蘇聯,而芬蘭還是那個芬蘭。真要打,這次怕是打不贏了。

  是的,這個世界上最可怕的威懾力,是什麼?

  不是飛機大炮,不是導彈坦克,也不是核武器。而是一群能自由而幸福生活的人們,保衛他們的生活方式的決心。

  一切強力,都將在這決心面前顫抖。

  

  全文完

  今天的音樂,本來想主打西貝柳斯的《芬蘭頌》,可是這曲子有點太悲壯了。

  誠然,一個在列強之間掙扎求存的小國,固然一定是悲壯的,但這只是這些國家共性,不是芬蘭的個性。

  芬蘭的個性,如文中所述,是一個在國際格局中很“機靈”的國家,不然也不能屢屢戲耍其強鄰,同時還能把自己的日子過的這麼舒服。

  我覺得最符合其性格的,可能還是這首《S?kkij?rven Polkka》。那種以小博大,古靈精怪的優容,真的很傳神,願你喜歡它。

  

  一直想寫寫這方面的歷史,其實還沒有寫完,看看反響吧。本文8000字,願您喜歡。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56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