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吃不起沙縣小吃 那就回它老家瞅瞅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前兩天,老藝術家正在微博上沖浪,定睛一看,好家伙,童年回憶·國民版平價美食·南方打工人食堂·著名非物質文化遺產——沙縣小吃,居然也開始“內卷”了?


  點開一看:完了,我連沙縣也吃不起了。

  


  網絡上關於沙縣小吃“內卷”的話題討論 / 微博

  雖然“沙縣小吃”只是美了裝潢,但大家也紛紛開啟對沙縣小吃“內卷”的擔憂:“高大上的裝潢會不會讓沙縣脫離了初心?”“沙縣小吃是不是要開始漲價了?”“全國各地沙縣小吃千千萬,正宗的到底是哪個?”......

  

  第二高贊的評論 / 微博

  都先別急,老藝術家替你們找到了辦法。

  甭管沙縣小吃在外面的世界怎麼內卷,那最正宗、最平和、最帶有熱氣騰騰詩意的那一口,永遠停留在它的老家——福建省三明市沙縣。

  

  沙縣最不“內卷”那口,永遠在它的老家

  1. 真正的沙縣小吃,不在連鎖店

  沒錯,沙縣小吃的老家就在沙縣。噢不對,現在要改口稱“沙縣區”了。憑借著百億小吃的產業,沙縣早已在2021年4月成功由“縣”變“區”,化身福建省三明市沙縣區。

  可想而知,小吃在沙縣,有多麼豐富發達。

  

  真正的沙縣小吃,達240種之多

  “沙縣”二字,很容易讓人望文生義,以為是到處充滿沙子、荒涼貧瘠之地;可恰好相反,沙縣位於一個風光旖旎、有山有水的地方,跟它的名字完全不相符。

  沙縣,屬福建三明市管轄。

  這是一個什麼地方呢?這麼說吧,《小康》雜志發布的“2021年中國最美鄉村”排第一的泰寧縣,就在三明市。可以想象,沙縣的山水也絕不會差到哪裡去。

  

  沙縣的山水,完全被低估了實力

  武夷山脈和戴雲山脈包裹著這座小縣城,高低起伏的丘陵、大小相間的盆地錯落其中,而閩江的三大支流之一——沙溪則自西向東地貫穿沙縣,造就它自古便土地肥沃、物產豐盛、交通便利、商賈雲集。

  商業的發達必然會誕生下層的碼頭工人、販夫走卒,他們吃不起什麼好酒好菜。於是,挑著扁擔的小吃便在這片好山好水中孕育。

  

  沙溪帶來發達的水運

  沙縣的小吃不局限於我們平常所見的“沙縣小吃”連鎖店,他們更沒有蒸餃和瓦罐湯。走進沙縣,你會感歎以前著實被身邊無處不在的“沙縣小吃”困住了想象。

  這裡的小吃一般被分成兩派:一派是口味清鮮淡甜、制作精細的城關小吃派;一派是鹹辣酸甜、制作粗放的夏茂小吃派。

  

  在沙縣,可沒有“蒸餃”這個小吃

  扁肉,是城關小吃派的代表作。

  提到這兩個字,相信大多數人腦海裡已經浮現出飽滿又Q彈的滋味,再嗦一口湯汁,便可以想象無敵是多麼寂寞。這肉,是經得起千錘百煉的:一根粗木棒,把精瘦肉反復捶打1600下,直至成肉泥再包裹下鍋燙熟,這才成就了筋道十足的扁肉。

  難怪宋代名臣李綱被貶至沙縣時,與這扁肉產生了相惜之感,說它“渾沌乾坤一包中,常存正氣唱大風”。

  

  這滋味,好吃到喊“救命”

  走出沙縣便吃不到的小吃有很多,比如芋餃、豆腐丸、燒麥、米凍皮、板鴨等。

  芋餃,用碾碎的芋頭做餃子皮,加入木薯粉便有“晶瑩剔透”之感,再裹上豬肉丁、香蔥、香菇、筍幹等餡料,便成了一個個憨實可愛、外韌內軟的小餃子。

  

  包芋餃

  豆腐丸也好吃,相傳從前有個大戶人家宴客,廚師做魚丸時才發現鰱魚讓貓叼走了,於是急中生智,用豆腐丸代替魚丸。沒成想,這豆腐做出的丸子潔白如玉,口感鮮酸軟粉,讓人拍案叫絕。

  

  沙縣豆腐丸

  而沙縣的燒麥,非常特別,不同於我們常見的燒麥,分甜、鹹兩種。先來說鹹的,沙縣燒麥在面粉裡滲入木薯粉,蒸熟時甚至可以看到餡料的肌理,皮薄餡多,裡面包的餡料也很特別,粉絲、肉丁、筍丁,再配以當地特有的豆豉油食用,蘸上後咬下一口,便齒頰留香。

  甜燒麥以夏茂燒麥為最,包上白糖、餅丁、紫菜、桔餅丁和碎花生,一口下去,結實甜糯的感覺在口腔裡豐盈,難怪讓人一試難忘。

  

  沙縣水晶燒麥,看了讓人胃口大開

  另外,沙縣的板鴨和冬酒都很有名。

  板鴨在過去叫“沙縣臘鴨”,早在《周禮》中已有這種做法的記載:把桂(香料)和姜切碎撒在肉上,用鹽醃漬,最後風幹。沙縣本地的鴨肉厚實不柴,烤幹後越嚼越香。

  

  沙縣板鴨

  冬酒最初也出自夏茂鎮,《沙縣志.物產》有載:夏茂釀造的酒有“長水、短水”之分。長短亦即是釀酒的時長,入口微甘。


  不深入到沙縣,你是吃不到最樸實最正宗的沙縣小吃的。

  2. 小吃,被沙縣人“吃”成文化

  其實,沙縣小吃的內卷早就開始了。當你對它的印象還停留在廉價、low的層面上,人家早已入選2021年初公布的“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是妥妥的“非遺”選手。

  在美食界裡,沙縣小吃絕對上得了台面。

  

  沙縣小吃,已被列入“非遺”

  除了地理環境、經濟條件等客觀原因,沙縣人性格裡“勤勞”“敢拼敢闖”“不服輸”的韌勁,也在很大程度上塑造了沙縣小吃。

  沙縣,建縣於東晉義熙年間(405年),而北方正是五胡十六國的亂世,一部分中原人便順著古道入閩,逐漸在沙縣附近定居下來。又稱“衣冠南渡”,給沙縣帶來了最初的中原飲食文化。

  古時的沙縣水路發達,是周邊地區農貿產品的集散地,江西、江浙以及本省的福州、汀州、閩南、莆田等地的商賈又帶來當地的飲食文化,於是,沙縣長年累月間便綜合了中原、福佬、客家、廣府、江浙的食物口味。

  

  各色飲食文化在沙縣相遇

  只要細心留意,你就會發現遍地開花的“沙縣小吃”也幾乎集中開在東南沿岸這一塊。因為口味太相近了。

  這樣的口味基礎,也注定了沙縣小吃的客源不會太少,為後來的“全國第一連鎖”埋下伏筆。

  真正具有現代意義的沙縣小吃攤,出現在上世紀80年代初期,當時剛吹起“改革開放”的春風,便有沙縣人開始嘗試做小吃攤販。在1982年,當地小吃店便冒出了54家。但此時的沙縣小吃,還被局限在當地。

  一直到上世紀90年代,沙縣民間經歷了一場“標會”破產潮,讓大多數沙縣人身家一夜清零,甚至背上債務。不得已,他們只好外出謀生。而此時,全國各地的民工潮正盛,物美價廉的沙縣小吃很快流行起來。

  


  沙縣小吃的興盛,因“標會”而起

  最初,沙縣人謀生的工具,不過“四根竹竿一塊布,兩個煤爐兩口鍋”,他們卻漸漸憑借著“1元進店,2元吃飽,5元吃好”的早期口號和“四大金剛”扁肉、拌面、蒸餃、燉罐給“沙縣小吃”打響了名堂,成為遍布全國8.8萬家、年營業額超500億的大產業。

  沙縣的夏茂鎮俞邦村,被譽為“沙縣小吃第一村”,幾乎全村60%的人口、88%的勞動力都外出經營小吃。小吃,不僅被沙縣人“吃”出當地最大的一張文化名片,還“吃”成了支柱性產業。沙縣的人均收入已經從1997年的2805元增長到2019年的20528元,難怪在當地又流傳著一句話:“扁肉是磚、面條是鋼,建起了沙縣的高樓大廈。”

  

  勤勞勇敢的沙縣人,從不怕困難

  這樣的沙縣小吃,在老藝術家心中早就高大上起來了。

  3. 沙縣,不只有小吃

  沙縣,以“小吃”出名,但無疑也被小吃掩蓋了其他的閃光點。在認真靠近這個地方後,你才會感歎:它的隱藏“彩蛋”真的好多。

  比小吃歷史更長的,是沙縣的茶葉。

  在沙縣,茶葉是伴隨著建縣史而生的。早在唐代人陸羽的《茶經》裡已有記載:“嶺南生福州、建州……往往得之,其味極佳。”

  

  沙縣的茶園

  這裡的“嶺南”便是指武夷山東南側,此地盛產茶葉,而沙縣的茶之上品,又以“紅邊茶”為最,據明嘉靖年間的《沙縣志》記載:紅邊茶是沙縣物產之一,早在1828年已大面積生產。

  沙縣茶葉的輝煌到清朝達至巔峰。“鹹 (豐) 同 (治)年間,無論大鄉小鄉,十家有二三家有茶山”,琅口一帶茶樹“漫山遍野,越種越多”,琅口長街有18家茶行,是閩西北最大的茶葉貿易集產地。

  到了清末,沙縣已成為中國英國茶葉貿易的主要產地,也是紅茶的發源地之一。在光緒年間,出口量就曾創下6萬箱的記錄。沙縣的紅邊茶,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三紅七綠”,沖泡後有股天然花香,滋味醇厚。

  

  沙縣的特產,紅邊茶

  好茶,當然配好山水。

  雖然沙縣沒有隔壁泰寧那麼壯觀的丹霞,但擁有洞天岩、臥佛和千年鐵樹的淘金山,依舊值得一去。淘金山的臥佛是目前國內最大的石雕臥佛,而需要億萬年生長的鐵樹群則是全國最大的野生蘇鐵群落。

  走在沙溪兩岸,也會一路看到豫章賢祠、將軍祠、城隍廟、文昌閣等,來提醒我們沙縣這個小地方曾出過多少名人:唐代僧人慚愧祖師、儒學大師羅從彥(豫章先生)、宋代探花陳⒚鞔⒒窕冶呔罷選r />

  

  沙縣,豫章賢祠

  值得一提的是,沙縣還是紅色革命老區。

  上世紀30年代,沙縣曾被劃為紅四軍活動區域。在1934年,還成立了沙縣蘇維埃政府,全縣(區)紅色政權區域占了總面積的75.1%,蘇區人口占了78.7%,是中央蘇區鼎盛時期管轄的一個重要行政縣。如今,在沙縣還有不少那段光榮歲月的遺跡。

  

  沙縣,紅色記憶

  在淘金山,你還會發現在沙縣民間流傳著一個獨特的信仰——定光佛信仰。在淘金山、洞天岩一帶的寺廟,信眾供奉的是定光佛,這是一種流傳於閩西、贛南、粵東北等客家聚居地的民間信仰。與沙縣羅岩太保信俗一同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而同樣躺在福建“非遺”名單裡的,還有沙縣肩膀戲。肩膀戲在沙縣流傳過百年,起源於清朝末年。由八歲孩童踩於大人肩膀上,完成一系列打、念、唱動作,下面的大人則配合完成肩上小孩的表演。

  據《沙縣志》記載,清宣統年間,沙縣的肩膀戲十分活躍,各個戲班爭相出演。

  

  沙縣的民間習俗,肩膀戲

  沒想到,沙縣小吃的老家,真不簡單。

  與其眼睜睜地看著沙縣小吃“內卷”,倒不如買張動車票,在“沙縣小吃”老家的味蕾、山水、風俗和人情裡老實享受。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已經有 2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共有 2 人參與評論    (其它新聞評論)
    評論1 游客 [有.父.黃.亡] 2021-10-27 20:36
    沒明白“內卷”是什麼意思,但了解了沙縣的文化,值得一去。
    上一頁1下一頁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93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2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