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豆瓣9.5!这部零差评记录片被吹爆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最近,TVB拍了一部纪录片,不仅上了热搜,还拿到豆瓣9.5的超高分。


  

  片名叫《无穷之路》,“无穷”指“消除贫穷”,也指扶贫这条路无穷无尽,道阻且长。


  和我们平常看到的新闻视角不同,它没有晦涩难懂的政策解读,有的都是当地人最真实的日常生活。

  摄制组选了10个极度贫困地区的案例,深入拍摄,用最直观的方式,讲述了在扶贫政策下,这些地方的真实变化。

  

  看过纪录片的人纷纷表示绷不住了:

  原来有些人的生活,是我们根本想象不到的艰辛。

  原来扶贫不只是一句口号,一路上会遇到数不尽的困难。

  原来国家默默地做了那么多,我们却从未了解过……

  这一切真的是个奇迹。

  

  你能想象在如今这个年代,还有人出门买个菜,都要冒生命危险吗?

  四川大凉山的悬崖村,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那里与世隔绝,村子建在悬崖上,出入村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爬天梯。

  

  

  由于地势险恶,最陡峭的地方将近90度垂直,一旦摔下去,就不只是受伤这么简单了。

  这样的山路(甚至不能称为路),一共要爬1500米才到头。

  

  

  连路都没有,更不用说水电网了。

  为了喝水,村民们每天早上5点出发,去另一个村庄打水,去晚了就没水喝了。

  那里的孩子,如果想要上学,每天天不亮就要开始爬山。天黑透了,才能回到家。

  由于条件艰难,村里的孩子能适龄上学的很少,有的十一二岁了,才开始上学。

  20岁出去之前,他们根本不知道外面的世界什么样。

  

  在他们的心里,悬崖村就是自己的整个世界。

  他们不知道,自己要走整整一天的路才能到的学校,在外面坐个车,可能几分钟就到了。

  

  

  读书都是这样的情况,想挣钱就更不用说了。

  山上的村民种植玉米,除了自己吃之外,想背到山下卖点钱。结果怎样?

  直接被商贩压价50%。因为他们吃准了,一步步把玉米背下山的村民,没办法再背回去。

  还能怎么样?卖吧。

  所以一直以来,闭塞、贫穷、几乎零收入……这些都是悬崖村活生生的现状。

  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将来的路怎么走?

  没人知道。

  

  

  2013年开始,国家的精准扶贫政策开始实施。

  数以十万计的调查人员,逐家逐户敲开12万8千个贫困村9900万贫困人口的门。

  他们详细了解贫困原因,对症下药,制定策略,并派出数以百万计的人驻村。

  

  

  2016年,政府在当地人必经的垂直1000米的悬崖上,修建了钢梯。

  钢梯一共2556级,改变了过去只能靠绳子、藤梯和石头翻山的危险状况。

  

  基本的安全保障之后,同一年,全村电缆铺设成功,有了自来水,还有4G网络覆盖。

  村民可以看电视和上网了。

  

  之前一个美国博主郭杰瑞,探访悬崖村时,惊奇地发现这里有4G覆盖,他觉得很神奇,并直言在美国的这种地方,是不可能有信号的。

  同样没有4G信号覆盖的,还有伦敦的地铁。

  与此相比,我们在2020年,已经实现全国农村通光纤4G的比例达98%以上。

  

  有了网络,就等于有了和外面世界接触的桥梁。

  闭塞的悬崖村成功和现代社会接轨。

  年轻人有了智能手机,玩起了直播。

  

  通过网络沟通,很多原本连普通话都说不好的村民,慢慢熟练运用普通话,识字也多了。

  网络在这里有了正向的影响。

  

  通过纪录片,你不难看到悬崖村的景色真的好美。

  但贫穷的世外桃源,绝不是真正的世外桃源。

  修路、通水电网只是第一步。

  即便钢梯安全了很多,爬上爬下还是耗时耗力。

  纪录片的主持人贝儿,用了13个小时,筋疲力尽才来回走完全程。

  于是,一个庞大的计划,就此展开——搬迁。

  

  怎么搬?往哪搬?村民们不愿意去怎么办?搬了之后靠什么生活?

  这一桩桩一件件事,都要从头计划、摸索、尝试。

  2020年5月,悬崖村全村搬家。一个翻天覆地的“出悬崖记”上演了。

  

  这是一个绝对的大工程。

  在此之前,政府早已花了三四年的时间,在凉山周围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区建立了1400多个安置社区,帮2000多个贫困村,约35万名村民搬了出来。

  有“悬崖飞人”之称的拉博一家,就是其中之一。

  之前他们一家六口挤在山上一个小房子里面,吃睡都在同一个地方,非常简陋。

  

  

  

  搬迁之后,他最小的孩子正好出生。

  如今一家七口,搬进100平方米的三室一厅里,所有东西都是现代化的,和他们以前的生活简直天壤之别。

  

  

  最令人感动的是,这个房子在当地市场价要40-60万,而他们全家只凑了1万元,就得到了这个房子。

  

  

  拉博还记得自己刚到镇里小区,看到房子时候的感受:

  这房子好漂亮,真的是给我们的吗?

  简直做梦一样,不,做梦都梦不到,因为从没有看到过……

  现在他住进了梦想之家里。

  

  同时,配套的医疗教育也都跟上了。

  以前因为下山太危险,老人只有身体实在不行了,才会往山下背,送到医院,现在走个两步路就可以去做检查。

  子女们也不再像以前一样,用生命的代价去爬天梯。

  当年要走一天的悬崖路,现在他们走两分钟就可以去上学。

  这才是真正地解决问题啊!

  从2016年起,政府和各类资金累计注资6000亿,于全国建了266万间安置房,帮助超过1000万贫困人员搬迁。

  这么大的体量,几乎相当于一个小型国家的搬迁了。

  

  如果说,有些人正在承受“一方水土没办法养一方人”的宿命,那么国家就做到“换一方水土,富一方人”。

  

  “要想富,先修路。”

  看过那些贫穷地区的情况,你会深刻体会到这句话是多有道理。

  地处云南的怒江大峡谷,被称为地球的褶皱,水流湍急,是黄河的1.6倍。两侧有很多少数民族在居住。

  而怒江之困,就困在交通。

  

  因为没有桥梁,怒江一侧的居民如果想到对岸去,需要借助一种工具——溜索。

  现在其实也有很多景点有溜索体验,只不过,我们大部分人是为了娱乐,而怒江人民溜索,是为了生存。

  

  这个东西很危险,如果稍不留神掉入江中,在湍急的河水里,大概率连尸骨都找不到。

  受伤就更是家常便饭了。

  在怒江附近的村庄里,有一名村医叫邓前堆,当地人都叫他“溜索医生”。

  

  因为他经常通过溜索到对岸去给村民看病,有时一天跑四五次。

  第一次溜索时,他很怕。


  那感觉就好像是从高楼上跳下去一样。

  

  有一天晚上,他照例去给人看病,一手拿着电筒,一手握着溜板。结果到对岸时刹不住车,直接撞了上去。

  等到了地方,病人家属看他伤得这么重,难过得哭了。

  如今20多年了,邓前堆留下的疤还是很清晰。

  

  因为危险,当地好多村医申请调岗离开,唯独他从没想过离开。

  提起当医生的契机,他说自己曾得了重病,被当地的医生治好,从此以后,他也想成为一名医生。在接受了培训和学习之后,他就留在村里做了村医。

  为了当初的承诺,他一直留在这里,守了37年,每天在危险中往复,累计出诊5000多次,步行约60万公里,诊治患者13万余人次。

  时间到了2016年,一切都变了。

  云南省政府进行了溜索改桥工程,注资20亿,一共建了199条过江大桥。

  至此,云南境内全部溜索被取代,村民们的生活成本大大降低。

  以前要把一包水泥从外面买回来运到家里,需要30几块钱,现在只需要不到3块钱。

  有病也可以随时去看病,大家不再需要冒着生命危险出行,不再有人枉死在怒江。

  

  有了路、基建和物资的支持,大家的生活就有了希望。

  但是,对于消灭贫困,仅做到“授人以鱼”是远远不够的。

  于是,国家在花费大量人力物力做交通基建、安置房地的同时,更多地思考如何帮助人们解决生计问题,避免贫穷的世代传递。

  于是政府牵头,由企业投资建设运营,建立了生态产业园。

  人们可以选择去园区打工,也可以参加合作社,享有补贴。

  

  以往在山上耕种,太辛苦了。

  种些土豆玉米之类的农作物,一个月赚不了几百块。

  现在有专业人员指导,农民们知道了种什么赚钱,怎么种赚更多,收入一下子翻了好几倍。

  这些农产品,也有专门的销售网络,卖往深圳、香港等地。

  一个个精心策划的产业,解开了一个个贫困的死结。

  更重要的是,他们看到了不同的道路,找到新的希望。

  比如大凉山的“悬崖飞人”拉博,因为经常直播悬崖村的风光,涨了十几万粉丝,因此,被旅游公司看中,做了专业山区导游。

  现在的他,一个月有三四千的工资,还非常喜欢这份工作。

  

  怒江附近的村民,摒弃了以往不值钱的农作物,改种利润更高的草果,再配合政府兴建的运输交通网络,收入一下子成倍增长。

  为了防止贫困的世代延续,最重要的,就是抓教育

  “扶贫先扶智”,教育是消灭跨代贫穷的根本办法。

  

  在为村民提供的每个安置点内,都会配套相应的幼儿园、小学、中学,适龄儿童都接受免费义务教育,贫困人口连幼儿园费用都免除。

  只有真正学到了知识,有了本事,涨了见识,才能一代一代延续下去,改变贫穷,走向富裕。

  然而,在长久的贫苦下,普及教育意识也绝非易事。

  


  由于之前生存环境太恶劣,很多家庭并不想送孩子去上学,因为对他们来说,孩子是劳动力。

  很多人小小年纪就要挑起成人的担子,照顾家人,干农活。

  

  因此在农民心中,家里多了一个孩子去读书,就少了一个人种田。

  要改变这种观念非常不容易。

  自从精准扶贫之后,政府派人每家每户敲门去劝说,一定要让孩子来上学,一个都不能少。

  就像是《山海情》里,白校长做的事一样。

  有时候,老师们从12点就开始爬山,爬到6点才来到一个学生家里。

  千山万水就为了让一个孩子回来读书。

  而孩子找回之后,也不是就此不用担心了。如何开导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学习的重要性,更是难上加难。

  

  在云南,有很多民族被称为“直过民族”,意思是从原始生活直接过渡到现在。

  这些人没有时间概念,孩子们甚至连自己什么时候出生的都不知道。

  这些直过民族比一般的贫困人口更复杂,他们的生活方式很原始。

  你知道学校的老师,要从哪里开始教这些学生吗?

  从教他们认识肥皂、洗衣粉,学会洗头、洗澡、刷牙,甚至喝烧开的水开始。

  

  他们当中,很多都已经十几岁了,却连字都不认识。

  因为跨代贫穷,父母给不了孩子先进的意识。

  男孩子长大了就去打工干活,女孩子长大了就嫁人,甚至被卖出去。

  曾经有个小女孩,才小学六年级,就被父母强行以20万卖给别人家当媳妇。

  为此,村主任跟小孩父母理论,却被父母反呛关他什么事。

  最后,还是跑到法院去告,才救下了这个女孩子。

  

  面对这种情况,即便老师们呕心沥血,几年下来,感受更多的还是挫败感。

  但他们并没有因此放弃,因为如果自己不做,还有谁去帮他们呢?

  

  所幸的是,在大家的努力和坚持下,情况正在逐渐好转。

  男孩子们不再游手好闲,有的人找到自己喜欢的领域——音乐、茶艺、做机器人。

  女孩子们明白了人生不只有嫁人这一条路,她们可以有更多丰富多彩的选择,去看更大的世界。

  改变从他们身上开始,再改变他们的下一代、再下一代……

  每个人都可以去寻找属于自己的未来。

  

  

  精准扶贫绝对是人类史上的伟大工程。

  看《山海情》的时候,以为很多东西是艺术加工,直到看到这些真实资料才明白,当时的真实情况更恶劣,如今的改变更震撼。

  

  

  

  《山海情》中的西海固是中国扶贫的起点。

  “天上不飞鸟,地上不长草,沙滩无人烟,风吹沙石跑”就是那里的真实写照。

  

  环境恶劣到什么程度呢?

  你能想象一个地方十年不下雨吗?

  

  40多年前,联合国粮食计划署专家曾去考察,说那里根本就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

  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通过一代代人不懈努力,改变了那里“以苦甲天下”的文明。

  

  国家的精准扶贫策略,发达地区一对一帮扶,专家组日夜不停地研究工作,当地村民努力自救……

  搬迁、种地、建设……

  那里从一个飞鸟都不停留的荒芜之地,变成了一个绿油油的金沙滩,有了现代农业、物流、电子产业……这简直就是个奇迹。

  

  如今,这种奇迹正在祖国大地各处生根发芽。

  

  扶贫在全世界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我们国家将如此大规模的脱贫攻坚做了下去,经过8年的持续奋斗,任务全面如期完成,这在全世界绝无仅有。

  这世界上再没有哪一个国家,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做到。

  即便如此,很多外界的声音仍然是质疑和抹黑。

  BBC曾公开表示怀疑中国脱贫的真实性,美国更是把拍摄中国脱贫的纪录片都下架了。

  也许,那些“利益至上”的国家永远不会理解,也不愿相信:

  “扶贫”,一个“稳亏不赚”的事,为什么我们的国家愿意付出巨大的代价,义无反顾地去做?

  他们永远不会理解。

  因为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没有任何一个人被放弃。

  

  因此,我们希望,多多有像《无穷之路》这样的节目出现。

  通过这些节目,“扶贫”对我们来说,不再只是一个空洞的口号。

  我们能够深切认识到:

  原来自己的迷茫与抱怨,与很多人的生存相比,不值一提。

  原来有那么多和你我一样的人,在默默地为了理想而奋斗。

  原来我们的安全感,来自国家一直以来默默的坚持和努力。

  我们可以将这些年来取得的成绩、见证的奇迹,骄傲地告诉整个世界。

  

  

  

  最后,就像网络上有人所说的那样:

  我看到老有所终,幼有所教,贫有所依,难有所助,鳏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这句儒家对社会的最高理想,毫不夸张地说,我们做到了。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已经有 2 人参与评论了, 我也来说几句吧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共有 2 人参与评论    (其它新闻评论)
    评论1 Burnaby Mountain 2021-10-18 16:05
    国家干的好,电影拍的好
    上一页1下一页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47 秒 and 6 DB Queries in 0.002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