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学生回答 让我感受到深入骨髓绝望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他是一位可爱又博学的老先生。在很多学者唯恐避之不及的领域,他却甘之如饴地试图找到一条可行之路;在万马齐喑的年代,他敢于发出不合时宜的“恶声”。

  他是国内最顽强的宪制主义者,但却不党不群,拒绝被归入任何流派。


  在中国法学界,他的名字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被江湖敬称为“王大爷”的王人博。

  似涫岛馨。际潜皇榈娓叩r />

  王人博曾感叹:“时光荏苒,空间交错,无法改变的是刻在我骨相上的‘农民’二字。”

  1958年,王人博出生于山东莱西的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该上学的年纪,却大多时间都在“生产队”从事农业劳动。

  他不明白,那时候为什么要实行那样一种严格的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它决定了一个农村青年无论怎样努力,一生注定都只能是个农民。

  王人博热爱(电视剧)读书。在那个一书难求的年代,每遇到可以阅读的机会,他都会抓住机会如饥似渴地读书。他希望读书可以改变自己的命运。“我不想像我的乡亲那样,在那个“集体性”的圈笼里浑浑噩噩一辈子。”

  1977年,恢复高考,打开了王人博的希望之门。1979年,王人博抓住了这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凭借自己的努力最终考入了西南政法学院。


  念大学意味着再也听不到生产队长的骂声,最为重要的是,大学意味着即将摆脱“农民”的身份。

  读书改变了王人博一生的轨迹,读书也一直是他最大的爱好和习惯。同时,也正是年轻时在农村的艰苦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制度对普通人的影响有多么巨大,维护人的尊严的法治有多么重要。

  

  L涌危捶⑾至讼苤频陌旅r />


  然而,刚进入大学的王人博,不久就感到有些失落,因为老师讲的课程实在是枯燥无趣。

  那时候,带着浓重四川口音的宪法老师一张口就是“宪法是不同力量对比的反映”。于是,逃课就成了王人博的生活,转而经常去图书馆看一些哲学类书籍 。

  大三那年,82版宪法颁布实施。

  而同样是这一年,王人博第一次在图书馆里因为一本中国人写的书而“眼前一亮”。那本书的名字是《希腊的城邦制度》,作者顾准。

  后来,他先后阅读了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卢梭的《社会契约论》以及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

  王人博开始逐渐思考,在成熟的法治国家,宪法到底是什么。他意识到,宪法的核心就是通过分权保持对国家权力的制约,而制约的最终目的则是保障每个老百姓的公民权利。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已经有 7 人参与评论了, 我也来说几句吧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共有 7 人参与评论    (其它新闻评论)
    评论1 游客 [次.昔.称.载] 2021-06-28 06:54
    好傻好天真,权力的对立面和最大的敌人就是宪法和法律。
    上一页1下一页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86 秒 and 8 DB Queries in 0.003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