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袁隆平最後十年 在探索和創造什麼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沒有一位科學家的逝去會引發如此強烈的哀悼。袁隆平在湘雅醫院逝世的消息傳出後,醫院門口擠滿了前來悼念的人。有人在醫院門口立起三扎水稻,這是這位科學家傾其一生所研究的。靈車從湘雅醫院開往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再開往明陽山殯儀館,路邊有人追著靈車跑,有男聲帶頭喊“袁爺爺”,現場再齊聲喊“一路走好”。有老人在現場說,“吃飽飯了也不能忘記他啊”。醫院附近一家快餐店的促銷員,一邊哭著,一邊招攬客人。促銷員女士拿著花,跟過路的人說,“我們是家鄉人,要獻三束花的,你們買一支就可以了”,順著她指的花店方向望去,早已經排起長隊。


  盡管前一日多個媒體播報,根據袁隆平遺願喪事從簡,將不安排群眾悼念。23日一早,來長沙明陽山殯儀館獻花的人還是排成了好幾公裡。

  袁隆平是一位國民度極高的科學家。他和他所培育的雜交水稻,幫助這個國家擺脫了對饑餓的恐懼。很多人都了解袁隆平前半生的故事,那些閃光的、勇攀高峰的經歷,早已被印在了教科書裡,那些艱難的爬坡過坎,也偶爾被記錄在報章媒體中。但並不是所有人都了解,當這位大科學家功成名就之後,他在探索和創造什麼。


  今天,我們試圖記述袁隆平的最後十年,以紀念一位國民科學家的逝去。他的身體一天天衰老,但生命的活力以及“野敗”一樣的欲望,始終沒有熄滅。

  

  1


  2011年1月,在美國紐約時報廣場,這個被稱為“世界十字路口”的地方,6塊大型電子屏幕同時播放著一條中國形象宣傳片。大約在第6秒,袁隆平出現了,他有雙小鹿般尖尖的耳朵,神情嚴肅,穿著格子襯衫,身後是一張金黃稻穗的照片。和他一起出現在視頻裡的,是中國各領域的傑出代表。袁隆平早已是中國“國民度”最高的科學家,他和他所培育的雜交水稻,幫助這個國家擺脫了對饑餓的恐懼,激起中國官方與民間共同的尊敬。

  


  ▲ 袁隆平出現在中國形象宣傳片中。圖 / 網絡

  過了8個月,這位81歲的老人又有了新的突破。9月18日,天色陰沉,前一天風雨大作,所有人都擔心稻禾的安危,幸運的是,田地裡的大部分稻禾挺身站著,稻穗掛滿了沉甸甸的稻子。袁隆平研究的超級雜交稻即將迎來第三次大考。2000年、2004年,在同一片地裡,第一期、第二期超級雜交稻都經過了考驗,而那天的結果同樣沒令他失望,第三期的驗收結果是“平均畝產高達926.6公斤”。

  那年年底,《南方周末》組織了一場關於中國夢的演講,袁隆平在演講中描述起自己做過的一個夢:“夢見我的試驗田,水稻長得高粱那麼高,穗子比掃帚還長,子粒有花生米那麼大。我把它叫做‘禾下乘涼夢’。到了夕陽西下的時候,我就跟我幾個助手在稻穗下乘涼,我但願早日能夠實現畝產1000公斤,甚至向更高的產量——像我們年輕人啊,向更高的產量奮斗,圓了我這個‘禾下乘涼夢’。”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5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