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三百年前時尚圈 中國不如歐洲勤勞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將白銀視為現代意義下的“貨幣”,認為它們被送去東亞換取物品,而不把白銀視為被中國人拿來充當貨幣媒介的一種物品,未免失之武斷,而且這一武斷性在這個議題一提出來時就清楚地呈現了。畢竟,許多象征社會聲望的商品(絲織品、胡椒、鴉片和可可豆)在某些地方被視為物品,但也能充當貨幣。此外,許多白銀有時充當貨幣,有時又充當飾物(例如首飾被拿去典當或熔掉時)。


  因此,把白銀視為一項較特殊的物品,而非現代的鈔票,有助於我們理解為何在白銀流入中國那段時期裡,也有大量黃金從中國流到歐洲印度。最後,由於西方學界長期以來把西方視為主動(且有心)將世界結合為一體的力量,這個說法強化了把白銀視為送到中國購買消費品的殘余價值儲藏物的傾向。

  


  光緒年間湖北官錢局造銀錠

  但中國這個經濟體可能占這時期的世界經濟高達四成(若把也正在“白銀化”的中國藩屬一並納入的話),其更改貨幣基礎一事所產生的力量不容小覷。一旦我們把這股力量納入思考,就很難不去把中國的白銀需求,視為和西方對瓷器、茶葉等物的需求一樣,是“主動”打造全球經濟的強大力量。


  我們會在第六章更全面探討新世界的白銀。在此,重要的是一個較具體的觀點:西方在白銀出口上的巨大優勢,使來自亞洲且能決定時尚走向的象征社會聲望的商品大量流入歐洲。這有助於解釋為何有那麼多其他的舶來品湧入歐洲,因為它們是歐洲人用白銀買來的,使時尚的轉變在這裡比在其他地方都快(第四章會探討這一大量輸入現象的其他原因)。

  這一觀點認為,這一獨一無二的大量輸入現象,源於涵蓋歐亞美三洲的經濟形勢,而非源於歐洲獨有的某個“物質主義”或“好奇心”。歐洲取得和經營美洲銀礦的方式提醒我們,歐洲在海外強取豪奪的行徑對其獲得經濟優勢有多麼重要(技術上的進步也是重要因素,但如果沒占有礦場並強逼人勞動,那也是無濟於事)。


  就這個例子來說,歐洲對海外強取豪奪所產生的成果,加快了時尚改變的腳步,從而使歐洲境內以市場為基礎的合意性貿易更快出現;因而,從這方面來說,歐洲在海外脅迫的成果可能相當重要。但至關緊要的是,這個案例說明了歐洲在海外殖民地的高壓統治,致使歐洲內部產生了斯密式市場動態般的額外推力(後來又轉移到進口替代式的工業化),而不是因為歐洲內部較有效率的市場營銷、工業生產,才促成對海外的壓迫。

  最後我們還得記住,即使有白銀所導致的奢侈品進口,為時尚機制提供了額外的推力,那些認為歐洲對“非必需品”的需求比中國日本的需求強勁許多,因而得以在經濟上造成差異的說法,仍然只是個假設,絕非如松巴特、布羅代爾等人所認為的已是定論。

  誠如前面已提過的,不管社會頂層對奢侈性商品的需求有何變化,我們仍然沒有什麼道理認為,歐洲的“勤勞革命”和大眾參與斯密式市場動態的現象,比中國(或大概日本)的這類現象還要顯著。新的奢侈性需求有時候會被賦予第二個意涵,也就是認為這一需求促成成功商人與工匠進行新的資本積累,使較大型的經營者具有新的優勢,從而催出生雇用無產階級化工人的資本主義商行;但這種做法仍有待思考。本章最後一節將轉而探討這些論點;至於下一章則會探討金融制度和“資本主義”。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4567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5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31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