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女子無才便是德 究竟是什麼意思呢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古代女子主要通過宮廷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模式,讀書識字明理。圖為清陳枚繪 《月曼清游圖冊》局部。(網絡)

  提到"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句話,尤其是在中共摧毀中華五千年文明、極盡所能詆毀傳統文化後,人們普遍的理解就是女子是不需要有什麼才能的,沒有才便是有德行了,而這是古代社會對女性的歧視,是為了讓她們置於愚昧無知的境地,自然這也成為中共宣傳古代社會是"黑暗的、腐朽的、落後的"所謂證據之一。不過,"女子無才便是德"的真實含義並非如此。


  首先從現有的史料看,這句話最早出自於明末文學家陳繼儒編撰的格言語錄集《安得長者言》中,原句是"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這應是其引用他人所言。陳繼儒對此的注解是:"女子通文識字,而能明大義者,固為賢德,然不可多得;其他便喜看曲本小說,挑動邪心,甚至舞文弄法,做出無丑事,反不如不識字,守拙安分之為愈也。女子無才便是德。可謂至言。"

  另有清代張岱《公祭祁夫人文》中說:"眉公曰:‘丈夫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此語殊為未確。"清人寫的《隋唐演義》第三十七回也如此說道:"人亦有言:‘男子有德便是才,女子無才便是德’……才何必為女子累,特患恃才妄作,使人歎為有才無德,為可惜耳。故有才之女,而能不自炫其才,是即德!"

  眾所周知,中華傳統文化"敬天畏地",講求"天人合一",而傳統文化的核心正是對儒(孔子)、釋(佛家)、道(老子)的信仰,三家都非常重德。不僅帝王要德治天下、德化天下,大臣、平民百姓也要修心養性,按照一定的道德准則生活。不僅男子要有德、要有君子風范,女子也要遵從"四德",即婦德、婦容、婦言、婦功。


  

  女子要遵從"四德",即婦德、婦容、婦言、婦功。圖為明代刊本《列女傳》插圖。(網絡)


  也就是說,對女子的首要要求是有品德,這樣才能正身立本;其次儀表要端莊、穩重、持禮,不輕浮隨便;第三言辭要得體,有禮有節;還有就是要懂治家之道,包括懂得如何相夫教子、尊老愛幼、勤儉持家,懂得繡花織布等手工。

  簡言之,古人最重視人的德行,其次才是技藝,即"德重於才",不論男女。

  如何讓人擁有德行呢?教化為徑。古代男女有別,男子不論屬於哪個階層,都要學習仁義禮智信,學習如何修身,學習的途徑或是學校老師的教導,學習《四書五經》,或是家族長輩的言傳身教。而女子則主要通過宮廷教育、家庭教育、學校教育模式,讀書識字明理。

  早在先秦時期,宮廷便已有對宗室女子進行教育之傳統,教育內容包括德行和禮儀。到了漢代,宮廷上層女性除接受德行教育外,還要學習音樂舞蹈等,以修身養性。彼時劉向所撰《列女傳》與班昭所撰《女誡》規范了女德教育的內容,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唐代宮廷女子教育更是大行其道,唐太宗皇後長孫氏"少好讀書,造次必循禮則",她總結自身處世治內的經驗"撰古婦人善事,勒成十卷,名曰《女則》,自為之序"。該書流行當世,對當時女子教育起了一定作用。宋代至清宮廷女子教育同樣被大力提倡,宮中設有專門的教育機構。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98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6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