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美食小廚: 老北京炒疙瘩,配料豐富口感勁道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要說老北京的特色面食,除了隨口就能說出來的“炸醬面”,再有就應該是“炒疙瘩”了。和炸醬面一樣,炒疙瘩在一些大大小小的京味飯館一般都能吃到,一小盤炒疙瘩,裡面有菜有面,還葷素搭配,不僅看著顏色漂亮,吃起來營養也豐富。地道的炒疙瘩吃起來綿軟柔韌,越嚼越香,直到嚼得你的腮幫子感到累得慌。


  有人說美食的誕生多半來自某次意外或者失誤,要我說,也可能來自一次不經意地嘗試。

  “民國初年,北京和平門外藏家橋有個清真廣福館,主人是穆老太太和她的女兒。小飯館主要賣饸饹面,本小利微,生意平平。有一天,和好的饸饹面沒有賣完,剩下來的面讓母女倆都很發愁。穆姑娘心眼活,人機靈,她把饸饹面重新揉過,擀成面劑兒,切成骰子塊大小的疙瘩,用開水煮熟,撈出晾在陰涼處。晚上,穆姑娘把煮熟的面疙瘩加了些肉絲、青菜炒了當飯吃,沒想到吃起來挺爽口,又有咬勁,味道也不錯。於是,母女倆從第二天就賣起了這個,起個名字叫作炒疙瘩。炒疙瘩裡除了有肉絲外,還有應季的蔬菜,吃起來既新鮮又好吃,物美價廉,大受歡迎,炒疙瘩一下就火了起來。”


  而美食的傳承,是緊守傳統,還是做出改變,這是一個問題。

  --“來自河北河間的回民大哥馬東峰,曾在廣福館學習炒疙瘩,由於廣福館穆家無人繼業,1929年馬東峰在他的糧店原址創立了恩元居,炒疙瘩也在創新的基礎上延續了下來。

  --1956年公私合營後,恩元居改為國營,國營企業接手恩元居後不久,負責炒疙瘩的師傅被換掉,恩元居炒疙瘩的老手藝就斷了。接著是制作疙瘩改為用機械加工。炒疙瘩由小鍋改用大鍋炒。因鍋大掂鍋翻炒疙瘩費勁,就開始使用鏟子扒拉。為了節省人工成本和餐料成本,刀切牛肉絲改用炒菜剩下的牛肉下腳料絞的肉餡。為了多賺利潤而偷工減料,一斤疙瘩只配一兩肉餡。炒疙瘩的選料差了,配料比例變了,廚師換了,技術丟了,制作糙了,菜品聲譽砸了,最後字號也扔了。

  --2005年,恩元居炒疙瘩第二代傳人,馬東峰的兒子馬振國帶著女兒、兒子一起到西城區後海孝友胡同1號,把斷了50年的老手藝重新拿了出來。”

  如今,恩元居搬址到西城區仁民路11號,不大的餐廳裡,迎接著很多慕名而來的顧客,而這裡也成為了一個老字號小吃的尋味處,恩元居與“炒疙瘩”便自然地被捆綁在了一起。

  有食客評價恩元居的炒疙瘩:如黃豆般大小,圓潤潤的,每一粒疙瘩上都裹滿了油汁兒,亮汪汪的誘人。青豆兒、黃瓜丁兒、蒜苗丁兒、牛肉沫兒、雞蛋塊兒恰如好處地點綴其間,隨著每一勺入口,咀嚼中品嘗著不同的香味兒。


  像炒餅、炒面一樣,炒疙瘩也可以在家裡自己制作,只不過,很多朋友都習慣在超市買現成的饹餅絲、面條,回家用冰箱裡的蔬菜搭配著就可以炒了。其實,自己在家做面疙瘩也很簡單方便,只要記住面和得硬一些、光滑一些,就能讓做出來的疙瘩勁道好吃。今天我就來准備在家試做老北京炒疙瘩,感興趣的你一起來試試吧~一、老北京炒疙瘩的制作方法:

  主料:面粉、水

  配菜:牛腦瘦肉、黃瓜、胡蘿卜、蒜苔、青豆、黃豆、青蒜、蔥、蒜、姜適量


  調料:食用油、生抽、老抽、料酒、澱粉、食鹽適量

  

  制作方法:

  1. 和面。准備一個大碗,倒入150克面粉,加入3克食鹽增加面的筋性,再慢慢加入60克左右的清水,先用筷子攪成面絮,然後再用手和成光滑的面團,最後蓋上蓋子放置一旁醒面30分鍾。 [此步注意:面要和的硬一些,軟硬度比餃子皮要硬一些。]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34...7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41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