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孩子 永遠是海外華人最大煩惱(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1


  從流行文化的角度看,2018 年可以算是個亞裔“豐收年”。

  大銀幕上,全亞洲班底的《摘金奇緣》在美國連續數周稱霸票房榜;另一部完全由韓裔主演約翰·趙擔綱的電影《網絡迷蹤》也收獲了超高口碑;海王最新 IMDB 評分位 7.6,算是給 DC 扳回點面子,順帶讓溫子仁再次大出風頭;Netflix 上韓劇陸劇印劇、亞裔脫口秀和真人秀越來越豐富;漫威的首個中國超級英雄也在准備中;網絡上日本動漫表情包占領社交網絡……


  至少在文娛上,亞裔已經開始站住腳跟,圈自己的地,在非“白”即“黑”的領域裡擺脫隱身的狀態,出現由亞裔操刀,面向亞裔和全體社區的主流作品。

  在《摘金奇緣》裡,楊紫瓊飾演的婆婆對未來兒媳說了句“You will never be enough”,這句話在中文版裡被翻譯成“你永遠高攀不上”。但事實上,我覺得她是在說“你是個香蕉人,你永遠都不夠黃(種人)”。

  這部電影在國內的票房和口碑都與美國市場的表現相去甚遠。對於大部分國人來說,這是拍給西方人看的東方人電影,多金、封閉、保守都是多年來亞裔身上的標簽。《摘金奇緣》對原生亞洲人來說,就像楊紫瓊對准兒媳說的那樣,not enough。

  

  2

  黃西在不久前的一期深夜脫口秀裡講了個段子:

  爸,我今天學了美國歷史。哇,這真不錯。現在我真替黑人朋友們感到難受。是啊,他們在歷史上確實受到很不公平的對待。對啊,我很高興,我是個白人。

  ABC 的身份認同是移民的經典問題。

  黃西說他兒子當時是五歲,暫且把這事當成是真的,這名五歲的“白人小子”過幾年上了初中之後就會發現自己並沒有那麼“白”,高中的他可能又開始疑惑對白人來說不夠白對亞裔來說不夠黃的“我”到底是誰。

  即使在徹底接受了自己的“香蕉人”身份之後,該融入哪個社區、以什麼身份自居這種問題也會困擾他,直到他徹底向這種中間態妥協,忍受來自雙方的不同程度的種族歧視。

  在臉書上,一名加拿大裔的華人女孩發問:還有誰跟我一樣在自己的種群內部遭受歧視的嗎?

  作為第一代移民的她從小被教育當白人更好,不要做一個“剛下船 (Fresh off the boat)” 的外來人。不過,充分白化的她也發現無法徹底融入白人圈子,“他們總是嘲笑我某個單詞的發音,一開始我也跟著笑”,“但現在我長大了,也不想 TMD 去強行融入,但是卻發現沒有一個東亞或東南亞朋友……等我老了,跟誰去一起喝早茶呢,哈哈”。

  她發言的地方是一個叫做微妙亞裔特質 (Subtle Asian Traits )的小組,一個成立短短不過三個多月就吸引 100 萬亞裔加入的臉書社群。


  SAT 本來只是九名墨爾本中文語言班的華二代為了交換“關於隱晦或明顯的亞裔特質”的笑話,以及表情包而成立的娛樂小組,比如客人來到家裡要換拖鞋、私自拆掉孩子的聖誕禮物、人人都愛喝珍珠奶茶和黃皮膚的都是羽毛球高手等等,其本意是給澳洲的二代們提供一個交友空間。

  但幾名創始人顯然沒有預料到,隱藏在笑話和表情包之下的身份焦慮和移民家庭內部兩代人的文化沖突,是被如此分散在全世界的年輕亞裔們所共享的。

  共鳴帶來了擴張。

  經過一兩個月互相 @ 和轉發之後,SAT 小組很快在 2018 年快結束時突破了一百萬人,成員包括了來自世界各地的亞裔年輕人,美、澳、加、英甚至是香港和新加坡。他們的身份不限於移民後代,還有在本地或者鄰國接受純國際教育的學生(根據觀察,這點在東南亞國家尤其常見),以及一些生活在多國籍家庭的年輕人。

  這個群體的身份困惑其實是個老生常談的問題,但一直以來都只有個別的案例分析,社交網絡的談論也只限於小圈子,很少像這次亞裔特質小組一樣形成一個全球性的現象,並被西方主流媒體爭相報道。過去一個多月來,紐約時報、BBC、澳洲 SBS 和國內媒體都對亞裔小組進行了評論。

  臉書的跨國界平台和基於熟人關系的分享機制為這個現象提供了渠道,在每一則發言下面都能看見用戶點名自己的朋友並附上“這就是我們”,“快來看” 之類的評論。


  有人給最近很火的皮卡丘吃驚表情加了兩行眼淚並配上字幕:當我意識到我不是世界唯一一個有這種感覺的人。

  文化上的同源疊加相似處境,使很多亞裔在世界各地同齡人的遭遇中產生代入感,通過臉書迅速集結成群。

  一個在美國麻州長大的越南裔高中生,說自己回越南老家探親時被當作美國人對待,反之又被當作亞洲人來看,正反都是 outsider。由於當地沒有多少亞裔家庭,他很長時間裡一直以為只是自己的性格內向而已,直到在 SAT 發帖後才發現大家都有過類似遭遇。

  另一個例子裡,一個女生說在朋友家過完夜,第二天早上起床後正准備刷牙吃早餐,卻被白人朋友一頓嘲笑“居然把刷牙和早餐的順序弄反”,“我當時尷尬極了,難道只有我們家是這樣的嗎?”

  還有一個用馬甲發帖的成員,說自己因為身材肥胖而被七個月沒見面的家人每天言語虐待,肥胖羞辱 (fat shame) 到心裡產生自殺的念頭,但又怕自己只是小題大做、過度敏感。

  回復裡很多人對層主的遭遇表示同情和理解,“我也遭受過 24/7 的言語虐待”,“誰能找出一個不會 fat shame 的亞洲父母?在線等”。當然,也有刺耳的聲音指責說,“跟父母所經歷的苦比起來這算個屁,你應該從自身找問題,比如開始吃小份的食物、多鍛煉”。

  3

  年輕人們聚在臉書和 Reddit 上用表情包和網絡流行語進行自嘲和反思,亞裔父母們也沒有閒著,他們也通過行動、語言和上網發帖的方式來“反抗”。長輩們在網上沒有那麼強大組織能力,只能是部落式地群居在互聯網一隅。

  在華裔大媽聚集的北美華人網上,經常看到憂心忡忡的父母提出在青春期子女教育問題上的煩惱,包括但不限於,嫌棄父母、不講中文、不能融入白人圈/不夠融入白人圈等等。

  經典育兒帖裡經常充滿了“孩子故意不講中文怎麼辦”、“該不該讓女兒去白人同學家 sleep over”以及 “太過內向,沒有朋友如何解決”之類的內容,從主題上看就充滿了矛盾。甚至連國內家長都逐漸持開放態度的戀愛,也有人選擇幹預,有個家長就上網求支招,如何讓高三的女兒打消和一個男生談戀愛的念頭,“以前成功說服過好幾次了,這次看上去有點認真,不好解決”。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2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