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戰國新論 並未成功的“圍魏救趙”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圍魏救趙”出自《史記·孫子吳起列傳》,千百年來人們的印象就是孫臏用計打敗了龐涓。這場戰爭在歷史上被稱作“邯鄲之難”,戰國七雄以及宋、衛、魯等十國都被卷進其中。運用“圍魏救趙”計謀的桂陵之戰只是“邯鄲之難”中的一場戰役,而且在田忌和孫臏出兵時趙都邯鄲已經失陷,齊國只是成功挽救了衛國,但沒能解救趙國,最終贏得整場戰爭的是魏國。


  魏、趙之間的恩怨

  為什麼會出現“圍魏救趙”?或者說魏國為何攻打趙國?這要從兩國的歷史恩怨說起。


  三晉之中,趙國與韓國關系最好,歷史文獻和出土的青銅器銘文顯示,雙方都有大量人員在對方國家任職。趙、韓兩國基本沒發生過大戰,而且經常結成聯盟對抗他國。魏國與趙、韓關系則時好時壞,經常兵戎相見。公元前370年,魏武侯去世,公子罃(讀yīng)和公仲緩爭奪君位,趙、韓兩國出兵支持公仲緩,將公子罃圍困在濁澤(今山西運城西南)。結果關鍵時刻,趙、韓兩國失和,韓國撤兵,公子罃趁機擊破趙軍,最終坐穩了魏國君位,是為魏惠王。雖然後來趙、魏之間也有合作,但魏惠王對此事難免耿耿於懷。

  

  影視劇中的魏惠王


  當時趙國在趙成侯的統治下國力強盛,《戰國策》稱其“舉左案(通“按”,按壓、抑制)齊,舉右案魏”。魏惠王一直在試圖擺脫趙國的打壓,但有時還不得不依賴趙國。公元前364年、公元前363年,秦國兩次擊敗魏國,都是趙國前來救援,秦國才撤兵。公元前360年,趙國又幫助魏國攻打齊國。這也是三晉之間的傳統,在對抗楚、齊、秦等大國時,三晉往往一致對外。

  經過魏惠王的不斷努力,魏國在對外戰爭中取勝的次數漸漸增多,魏國在列國中的地位也在發生著微妙的變化。《竹書紀年》載,公元前356年,魯共公、宋桓公、衛成侯、韓昭侯朝於魏,這意味著魏國已經具有震懾諸侯的實力。同年,趙國也展開了一系列的外交活動。趙成侯先是與齊威王、宋桓公會盟,隨後又與燕成侯會盟。趙成侯不斷和各國進行討價還價與利益交換,他的目標只有一個:吞並衛國。魏惠王當然不想讓趙國如願,於是一場針對趙國的陰謀隨即展開。


  魏惠王的戰前布局

  公元前355年,魏國獻“榮椽(讀chuán)”給趙國,這是一種極好的建築木材。趙成侯大喜,隨即大興土木,建造了檀台。這一工程對趙國的人力和物力是一次巨大的消耗。

  同年,魏惠王和秦孝公在杜平(今陝西澄城東)會盟,隨後秦、韓之間爆發激烈戰爭,到第二年,秦軍攻下韓國安陵(今河南鄢陵北)、山氏(今河南新鄭東北)等地,並包圍了焦城(今河南尉氏西北),直接威脅韓都新鄭(今河南新鄭)。趙國的這位老盟友深陷戰爭泥潭,在魏惠王看來,如果現在魏、趙交兵,那麼韓國是無暇幫助趙國的。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9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