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举氢若重"还需技术升级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新年伊始,氢燃料电池好消息频现。


  日本丰田汽车表示,其氢燃料电池客车——丰田FC客车计划于今年正式上路运营;日本本田汽车和美国通用汽车也宣布,将合作生产氢动力燃料电池车的新一代系统,力争2020年左右开始投入量产。

  我国新能源客车也杀出黑马,进入市场仅三年的行业新兵——中植汽车,近日发布了一款氢燃料电池城市客车,拟于今年上市销售,并争取当年销售额突破1.5万辆。


  氢燃料电池被看做是新能源汽车的“终极模式”。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研究员衣宝廉就曾公开表示,未来汽车市场可能呈三分天下、三国争霸的局面,氢燃料电池汽车便是其中之一——氢燃料电池汽车跑长途,发挥大功率优势;锂离子电动汽车用于市内近郊交通;混合动力燃油车份额较小但不会终结。

  “氢燃料电池已进入产业化前夜,不久的将来会在大巴汽车、城际轻轨和高铁优先获得应用和产业化,并逐渐在可移动电子设备及航天与水下领域获得应用。”在接受《中国科学报》记者采访时,衣宝廉对氢燃料电池的应用前景深信不疑。

  但就目前而言,昂贵的质子交换膜、用贵金属铂作为催化剂等,都导致氢燃料电池成本居高不下,在多位专家看来,降成本是氢燃料电池商业化的前提,而这就需要攻克多道技术难关。

  未来或将“举氢若重”

  衣宝廉表示,氢燃料电池有三大优势:与热机过程相比,能量转化效率高,可达60%以上;比能量高,包括燃料和氧化剂,如航天用氢氧燃料电池,比能量大于1千万时/千克;环境友好,排出的产物是水或水蒸气。正是凭借多种优势,氢燃料电池或将在国民经济中起到“举氢若重”的作用。

  目前,氢燃料电池最标志性的应用就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特别是大型客车。中国电池工业协会会长王敬忠告诉《中国科学报》记者,氢能源电池可根据每辆车设计储氢容器的大小,大客车储氢容器的容量相对较大,从而使得续航里程更长。

  “目前,国内已进入燃料电池大巴车产业化的前夜。”衣宝廉表示,北京上海、佛山、郑州、如皋五个城市在联合国环境开发署的支持下,已经开展了百辆级燃料电池大巴车的第三期示范运行。未来,氢燃料电池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竞争中具有很大的优势。


  而除了车用电池领域,燃料电池载人低空飞机目前也已试飞成功,特殊应用的再生氢氧燃料电池系统已完成样机研制和验收。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技术逐渐成熟,氢燃料电池还有望在分布式电站等领域发挥作用,但目前尚处于研发和示范阶段。

  衣宝廉表示,为确保可再生能源上网,又不影响电网的稳定性,就要大力发展不受规模、地域限制的各种储能电池。但目前应用的各种方法,如抽水储能、压缩空气储能等物理储能和各种电池的化学储能,只能解决每天或几天的可再生能源的存储,无法解决季节性不均(如冬天风能丰富、夏天太阳能丰富)的问题。


  “要解决可再生能源季节性不均问题,就需要将可再生能源转化为可长时间存储的化学能,如燃料氢。所以,利用可再生能源电解水制备氢气成为国际开发和示范的重点。”衣宝廉进一步解释道,燃料电池用于储能,先是用燃料电池的逆过程“电解水”制成氢气,氢气可现场应用于燃料电池再发电,或进入附近天然气管道送达需要的地方。

  目前,各国正在大力发展氢燃料电池的逆过程——质子交换膜型水电解槽。2015年,美国Proton Onsite公司就推出了适合于储能要求的M系列产品,M1和M2产品每小时产氢能力分别达到200立方米和400立方米,成为世界首套兆瓦级质子交换膜水电解池。

  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此前也开发出产氢气量为1标准立方米/小时、输出压力为1.0 兆帕的水电解制氢机,单机能耗氢气4.2千瓦时/标准立方米,优于国外产品。但这种电解槽成本高,需要继续降低成本进行示范,从而推进产业化进程。

  “电解槽的商业化再与氢燃料电池组合,构成再生氢氧燃料电池,可以很好地解决季节性不均导致的弃风、弃光问题。从这种意义上看,再生型氢氧燃料电池还是一种有前途、很重要的储能电池。”衣宝廉说。

  降成本是产业化的前提

  虽然氢燃料电池是公认的“零排放”绿色能源,但经过多年研究却仍未规模化应用,成本高昂是其主要原因。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04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2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