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吕正操之女揭秘投身抗日的英贵族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与白求恩同乘一条船来到中国,这位英国贵族的人生成为传奇。


  面对很多自己无法选择的外部环境,他唯一矢志争取的,就是正义。

  77年前从加拿大来到中国晋察冀边区的白求恩,中国人耳熟能详。但很少有人知道,与白求恩同乘一条船从英国来到中国的林迈可。


  

  林迈可在抗日根据地

  “在抗日战争期间,林迈可先生对中国的贡献很特殊。”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致远讲席教授吕彤邻对《了望东方周刊》说。

  林迈可在中国主要做了三件事:帮助建立无线电电台,拍摄中共军民影像,搭建中国与国际社会沟通的桥梁。

  这三件事对于中国的抗日战争而言,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骑着自行车来到冀中平原

  1941年6月1日,燕京大学女部主任桑美德写信给她在美国的父母:“我们昨晚有个惊奇,令我现在神志仍没完全恢复过来。牛津贝利奥尔学院院长的儿子,我们的年轻讲师林迈可……他进门时,开口就说:‘效黎和我决定结婚。’我转头见他和我们一位毕业班学生手牵手地站在门框里。”

  桑美德那时正站在桌上修灯泡,惊讶之下,因为“平衡力大概还不错,没摔下来”。

  在她的印象中,林迈可是个“有点古怪的书呆子,聪明、害羞、不修边幅、友善,但总有点不自在”。


  她并不知道,这个看上去整日沉湎于理念和音乐的书呆子,早已从1939年开始,就以旅游的名义,给华北平原游击队运送了大量日占区的药材、手术器具、电台设备、机油、技术书籍。

  在燕京大学校舍里,他利用自学的无线电技能,为八路军安装通讯电台,并与其他购买到的“违禁品”一起,偷偷运送到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太平洋战争一触即发,即使是英国人,如此行为一旦被日本人发现,也有生死之虞。

  林迈可与李效黎的感情,也是在此种契机下发展起来的。


  “有一天,李效黎被林迈可叫到房间,‘啪’地关了门。林迈可解释,希望李效黎帮忙将私买的药品说明书翻译成中文。”吕彤邻告诉《了望东方周刊》。

  林迈可并非共产主义者,他帮助中国共产党,主要出于对轴心国、对日本侵略者的痛恨。吕彤邻认为,他是一个非常有正义感的人,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也是逐步加深的。

  1937年12月2日,29岁的林迈可和白求恩同船来到中国,他接受燕京大学校长司徒雷登的邀请,教授经济学、推行导师制。他的父亲是一位历史学家,他本人在牛津大学学过自然科学、经济学、哲学及政治学。

  “林迈可和白求恩完全不同,来中国最初不是为了参加中国革命,所以第三方的身份更明显。”“英国学者林迈可亲历的中国抗战摄影展”策展人石志民向本刊记者介绍。

  在船上与白求恩的交流,引发了林迈可对华北地下游击队的兴趣。第二年4月的复活节假期,他决定随一位美联社记者去冀中平原看看。

  他买了台价格不菲的蔡司伊康相机,带着自行车上了火车----到保定后只要骑两英里就能到达冀中平原。

  “在任丘,他见到了我父亲吕正操。在这里,他用镜头记录下了父亲领导下的冀中人民自卫军,那是中共晋察冀省委和晋察冀军区领导下的地方抗日武装。”吕彤邻说。

  林迈可知道,此刻白求恩也和同样的人在一起。他开始想念他。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70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7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