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炒西葫蘆排致癌首位 致癌菜名單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西葫蘆、大蒜、洋蔥等蔬菜一經高溫煎炒會產生可能令人致癌的丙烯酰胺。”近日,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發表的《首個總膳食研究報告》引發了人們對烹制蔬菜的擔憂。要說烤肉、醃肉易產生致癌物,一點也不稀奇,但這炒蔬菜怎麼也會致癌呢?本報就此采訪國內權威專家,為您餐桌上的健康支招。

  炒西葫蘆排致癌首位


  香港食物安全中心發布的研究報告稱,該中心於2010年至2011年間,共收集了133種食物樣本,包括肉類、蔬菜、豆類及麥制品等。結果發現樣本中47%的食物含有可能令人致癌的丙烯酰胺,其中,零食類所含最高,平均達到每公斤680微克,其次是蔬菜及其制品,平均每公斤含53微克。

  該中心又將22種蔬菜樣本送到實驗室,將它們分別用1200瓦和1600瓦電力的電磁爐不加食油幹炒,時間為3分鍾和6分鍾。結果發現炒菜時間越長、溫度越高,蔬菜釋放出的丙烯酰胺就越多,加入食用油炒和幹炒的檢測結果無異。

  其中,西葫蘆高溫加熱後釋放出的丙烯酰胺最多,平均每公斤高達360微克,僅低於零食類的薯片(680微克)和炸薯條(390微克)。大蒜、洋蔥在高溫烹調後,平均每公斤分別釋放200微克、150微克丙烯酰胺,位列第二、第三名。此外,空心菜(140微克)、燈籠椒(140微克)、茄子(77微克)、芥蘭(61微克)、絲瓜(60微克)、西芹(54微克)、芥菜(52微克)均進入前十名。相比之下,生菜、菠菜、莧菜在炒制後,釋放出的丙烯酰胺較少,平均每公斤低於10微克。


  另外,報告顯示,香港人每日膳食中,平均攝入丙烯酰胺量為每公斤體重0.21~0.54微克,暴露限值介於334~1459。而中國內地居民平均每日丙烯酰胺攝入值為每公斤體重0.286~0.49微克,暴露限值在367~1069之間。一般來說,暴露限值越小,對公眾健康值得關注的程度就越高,反之亦然。總的來說,香港和內地都處於“值得關注”的水平。

  專家解釋蔬菜致癌原理


  關於老百姓對炒蔬菜致癌的疑問,香港食物安全中心顧問醫生何玉賢解釋,含有天門冬酰胺和還原糖的食物,經過120攝氏度以上高溫炒制,會產生化學反應,形成丙烯酰胺。天門冬酰胺是天然的氨基酸,在豆類、蔬菜中的含量較高。不同蔬菜中天門冬酰胺含量不同,因此釋放出的丙烯酰胺會有差異。

  這樣的說法科學嗎?記者采訪了國家蔬菜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何洪巨。他看到此次報告後認為,“這個研究有一定的指導性。之前,我們只知道油炸、燒烤澱粉類食品,比如炸薯條、烤土豆片中含有丙烯酰胺。但報告指出高溫炒蔬菜也會釋放丙烯酰胺,值得重視。”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范志紅在了解這一說法後表示:“實驗本身其實是‘美拉德反應’,簡單來說,含有碳水化合物和氨基酸的食物,經過120攝氏度以上高溫烹制後很容易發生此反應,釋放出丙烯酰胺。並且,高溫加工過的蔬菜,其他各項營養指標也不會好。”此外,她還指出,口感上比較酸的蔬菜,如番茄等,較不易發生“美拉德反應”。而口感上發甜的蔬菜,本身含糖就多一些,再加上酸度低,相對更容易發生此反應,比如實驗提到的西葫蘆、洋蔥等。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已經有 2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共有 2 人參與評論    (其它新聞評論)
    評論2 游客 [哀.曰.商.王] 2014-11-21 11:07
    評論 1 寫道:
    Hushou

    應該是HUSHUO
    評論1 游客 [者.何.鼎.七] 2014-11-19 21:54
    Hushou
    上一頁1下一頁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