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不一樣的黃金時代(圖)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看過《黃金時代》,劇中蕭紅的性格那麼倔,對自己那麼絕,所以注定悲劇。這個電影用碎花片的敘述和三個小時的觀影時間來挑戰觀眾,編劇李檣的敘述方式充滿了挑戰,學者楊早的另一種編劇,讓我們看到不一樣的黃金時代。


  

  《黃金時代》劇照(圖片來源:豆瓣網)


  我看電影,有個惡趣味。但凡碰到覺得選題細節有意思,又若有憾焉的影片,總忍不住自己琢磨故事的另一種講法。十幾年前一位朋友就批評過我,說寫影評不帶你這樣越俎代庖的,你又不是編劇導演。

  《黃金時代》就是這一類的電影。我又忍不住琢磨上了。說過我是細節控,《黃金時代》的細節還真不錯。於電影我是外行,無意跟李檣編劇或許鞍華導演叫板。我更不敢說,按我的想法拍,電影就會更好看更堵嘴票房更高。我的興趣只集中在“講故事”這個層面。

  講故事我不陌生,《野史記》和《民國了》都是在探討如何變換方式講述歷史與記憶。在我看來,非虛構寫作比虛構寫作更迷人處在於,作者改變不了既定的事實,他只能試著把一個故事講得與眾不同。戴著鐐銬跳舞,更能挑戰舞者的能耐。所以,我只是在探索蕭紅故事的另一種講法。

  我們開始吧。

  第一部分


  高永益是哈爾濱人,於1930年代東渡日本留學。1936年西安事變後,留日進步青年紛紛歸國。高永益也於1937年1月9日,自東京至橫濱,搭乘郵船“秩父丸”開往上海

  船在海上走了三天。高永益總能碰到一位有些神秘感的女人。她穿的衣衫上是黑白紅三色的方塊花紋,式樣不中不日,用一條深色頭巾遮住半邊臉,最奇特的是她穿的鞋,棕褐色,鞋口是松緊的駱駝鞍形,無扣帶,像是男人的鞋。


  同船三天,高永益覺得她越來越像自己的一位故人。他不敢搭訕,只好用中國話大聲對鄰座的人說:“對面坐的那位女士,很像是我的一位朋友。”不想對面的女人抬頭轉臉,用中國話回應他。

  “你是高—永—益?”

  “張乃瑩!”

  兩人相認了。八年前相識,七年前分別,在異國的船上相逢,何等親熱!他們飯也不吃了,一同回到艙房,開始了劇烈的交談。這個女人一下從神秘的女乘客,變成了高永益熟悉的那個十八歲女孩。

  高永益初識張乃瑩,是在1929年的哈爾濱,在法政大學預科班上認識的同學徐淑娟,向他介紹了自己在東特女一中的同窗好友張乃瑩。高永益很喜歡張乃瑩的性格。他們一起反對校長,反對學校的規章,一起讀魯迅的《秋夜》,“還有一株也是棗樹”,笑得前仰後合。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06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