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 或 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環球時報》編譯美國《紐約時報》9月4日文章,原題:《中國人身份的困惑 “誰是中國人?”》,作者狄雨霏,康妮譯,文章如下:
1976年毛澤東去世後,開始對外開放的中國變化巨大,但一些根深蒂固的觀念依然存在,其中包括對“老外”的看法——他們與中國人存在根本不同,不管他們在中國生活多久,都不可能成為中國人。
“很多中國人對於身份的認識與我們存在根本差別,差別的關鍵在於——能否接受一個外國人成為中國人?”美籍華裔作家任碧蓮說,“對一些觀念現代化的中國人來說,這個答案是肯定的。但對很多中國人而言,你必須是文化意義上的中國人。”
許多中國人成了美國人,但加入中國籍的美國人卻很少。然而,隨著西方經濟持續衰退和全球一體化加深,成千上萬外國人自願或被迫到東方謀生。一些人拖家帶口,一些人在這裡組建家庭。“怎樣才算中國人”這個既有個體意義又有政治內涵的問題愈發重要。
一些有關在華外國人生活的作品表達了對他們能否被同化的懷疑。席越是一名生在中國的滿族人,目前在加拿大居住。她8月出版新書《他們的中國》,裡面有對18名在華外國人的訪談。該書封面上寫道:“他們是旁觀者,也是當局者,但最終,他們還是旁觀者。”這本書是席越的一種宣泄。2009年,席越在加拿大生活10年後返回中國,卻感覺自己成了外國人。
小說《超重行李》的作者卡倫·馬說自己既是中國人,又不是中國人。她生於中國,長在香港,後來去了日本。如果說“非中國人”——或者說像馬女士這樣不徹底的中國人——難以被真正接受的話,這裡還存在一種看似矛盾的情形,即如卡倫·馬所說,即便是“半個中國人”也不被容許忘記自己還是中國人。她說,身為中華民族一員的意識來自“共命運”的觀念,中國政府和很多中國人都認為這根植於種族和血緣。
對任碧蓮來說,這些都關乎身份。“在中國,20%的身份是後天的,80%的身份是先天的”,而在美國,“情況正好相反!”她說。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已經有 1 人參與評論了, 我也來說幾句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