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外媒发感慨:中国的高考实乃"考试之母"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一年一度的高考又开始了,这一场决定大多数考生命运的大考不仅牵动着无数家庭和国内媒体的神经,全球媒体也十分看重这次大考。


  “紧张”、“竞争激烈”几乎成了外媒报道高考的高频词,而印度媒体更是给了中国高考一个颇为有趣的称呼——“考试之母”,称这是一场“全世界最大、最紧张的考试”。

  此外,中国考生新鲜有趣的减压妙招,中国家长执着恳切的身影以及政府对高考的保驾护航,也受到了外媒的热切关注。


  浏览外媒报道不难发现,大多数国外媒体都不约而同地将“紧张”、“竞争激烈”等形容词用在了它们眼中的高考上。

  “令人畏惧的”、“超级竞争激烈的”——英国《每日电讯报》在报道中如此形容中国的高考。印度《每日新闻与分析》则给了中国高考一个颇为有趣的称呼——“考试之母”,称这是一场“全世界最大、最紧张的考试”。

  这家印度媒体的文章称,7日开始的高考对中国众多高三学生来说,是决定其一生、不胜则败的“终极时刻”。正是因为如此,这让中国考生普遍感到很大的压力。

  美国《华尔街日报》将6月7日称为令中国近千万考生紧张不安的一天。尽管参加高考的人数连续两年下降,但这并不代表通往象牙塔顶端的路更容易走了,竞争依然激烈。

  “这场考试往往被形容为中国年轻人生命中最重要的事件,是他们被大学录取的最大决定因素。”美国《洛杉矶时报》如此形容高考重要性。

  日本的《日经商务》说,中国在人口庞大的前提下,高考也被涂上了“竞争激烈”的色彩。


  韩国媒体注意到,中国各省市或者高校中高考的第一名,也有“状元”的美称。

  印度《每日新闻与分析》说,高考状元们往往能轻易地就读清华、北大等顶尖大学,继而把通往优质人生的“护照”牢牢攥在手里,并且会像名人一样受到中国媒体的热捧。

  《日经商务》曾发表过《中国大学入学考试“状元”调查报告》,根据报告显示的数据来看,作为中国的最高学府,北大和清华是状元郎们的聚集地。1999年至2007年间,考入北京大学的状元有38人,考入清华大学的有22人。


  据中国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10年全国高考报名总人数是957万,比去年减少大约65万,但全国招生计划总数却由2009年的630万名增加到657万名。许多细心的外媒对这些数字特别感兴趣,纷纷替中国考生算起录取账。

  德国的《中国观察家》注意到,今年中国在参加高考人数减少的同时,实行扩招政策,这预示着有更多的学生可以实现他们的大学梦。

  美国《纽约时报》说,中国的高考某些方面与美国的SAT考试相像,但中国高考一年一次,每次总时长9个小时,持续时间是SAT考试的两倍。它几乎是所有中国大学录取学生的唯一决定因素。该报评论说,中国可能正在急剧的变化之中,但参加高考就像使用筷子一样,仍然是一项不可改变的规矩。

  英国广播公司认为与去年相比,今年的消息还是不错的,“中国今年的大学录取率比去年提高7%,达近69%。”

  此外,有美国媒体抛开录取率,称中国学生到国外上大学也是一种选择。据美联社报道,2009年有27%(约22.9万人)的中国学生选择了去海外留学,从而避开了国内高考的激烈竞争。

  中国考生在应对高考这场人生鏖战时,除了努力学习之外,有的还会用一些“没有想不到,只有做不到”的“偏方”助自己一臂之力,其中一些花样百出、妙趣横生的歪招令外媒感觉很是新鲜。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595 秒 and 4 DB Queries in 0.018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