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92歲的建築詩人說:我自由了,像鳥一樣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阿爾瓦羅·西扎 圖/一言一吾 i-Talk

建築師阿爾瓦羅·西扎煙不離手。以往他一天需要抽四包煙,現在過了90歲,考慮到生過大病、住過院,他收斂到了一天兩包。不抽的時候,他習慣性地把煙夾在手上,任其慢慢燃盡。另一只手上的鉛筆同樣停不下來。有時,難得他願意接見的來訪者還在對面說著話,他卻突然開始走神,兀自提筆在紙上畫了起來。


在2025年9月結束的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的“阿爾瓦羅·西扎的檔案”個人回顧展上,能看到西扎年輕時在駱駝牌香煙包裝盒上畫的手稿。他從小喜歡畫畫,六七歲的時候,在叔叔的引導下畫鄰居家的馬。兒時,他去巴塞羅那,受高迪影響,迷上了那些有機的弧線。他原本立志做雕塑家,被父親阻攔後,投身於被認為就業前景更好的建築行業。

1933年,阿爾瓦羅·西扎出生於葡萄牙馬特西諾斯。十幾歲時,他接手了第一個項目——給祖母設計廚房。2024年,他親自操刀,為波爾圖的蒙特達拉帕莊園(Monte da Lapa)做保護和改造設計。蒙特達拉帕位於老城與新城的交接地帶,原為廢棄堡壘與工人住宅區的混合體。

在改造方案中,西扎沒有拆除“島嶼”式的工人住宅,而是把它們視為城市肌理的一部分,修繕並重整——磨坊被改造為餐廳,新旅館嵌入舊結構,小公寓和回遷住房相互穿插——試圖在歷史住宅與新建綜合體之間做“拼貼式”連接。原本松散的獨立建築借助道路網絡和視線組織,展現出不可思議的統一性。


人們常把建築師視為“造型天才”或“城市魔術師”,強調那些標志性、大尺度、具有抽象性的作品。但西扎提供了另一種可能:他不是張揚的“造勢者”,而是一個場地裡的“微調者”,一位光影間的“敘述者”。他從現代主義傳統中汲取力量,卻不執著於流派和形式;他在地域經驗中尋求根基,卻不淪為地方主義的陳詞濫調。




阿爾瓦羅·西扎(中)和中國建築師馬岩松(右)、紀錄片《我與建築師有個約會》的制片人朱麗康合影 圖/受訪者提供

始於白色

阿爾瓦羅·西扎語速緩慢,用濃重的煙嗓解釋自己的設計理念,又像在描繪某種預言。“一棵新樹是如何融入環境的?它實際上是整個建築的一部分。唯有通過時間,才能實現空間的維度。”在解釋自然與建築之間的關系時,西扎這樣回答。“我可能不會看到這棟樓完工,但其他人會看到,我的兒子、我的孫子,他們在那個時刻會在場。” 2024年6月,葡萄牙波爾圖,中國建築師馬岩松前來拜訪時年91歲的阿爾瓦羅·西扎。陽光從窗邊斜射進來,西扎坐在繪圖桌前,語氣平靜,偶爾停頓,像是在等待語言追上思緒。

“西扎心中至少有幾百年的時間尺度,看著他,就像是看到了好幾個時代。”對談結束後,馬岩松和紀錄片《我與建築師有個約會》的制片人朱麗康站在由西扎主持的萊薩杜巴利奧修道院(Monastery Le?a do Balio)擴建項目的院落中央,為節目錄制結語。“整座建築沒有人工照明,借助自然光線營造出一個純粹的精神空間。”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56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9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3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