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36岁嫌疑犯"王俊凯"刷屏,谁在消费新闻的尊严?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媒体的底线在哪里,脸面又在哪里?

11月25日,义乌警方发出了一则关于“王俊凯涉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通报。




一般来说,警方发嫌疑人的通告,都会用“某某”来替代,避免可能引起的法律争议,除非是碰到严重的犯罪事件,影响到很多人利益的。

尽管警方在正文中明确标注了嫌疑人的年龄、籍贯等身份信息,但不少媒体在转发时,却非常刻意地突出“王俊凯被立案侦查”的字眼,把年龄、地区全部删去,将地方性的经济案件包装成一个“明星塌房”的爆点新闻。

很多平时根本没人看的官媒因此突然得到了10w+的奖赏。




这种行为完美印证了我几天前文章中一句批判:

我现在开始怀念那些传统媒体人了,没错,他们虽然没出过“10万+”,虽然每天写着照本宣科、不痛不痒的报道,但人家至少还要脸啊!

官媒这样搞,不是一个简单的“蹭热点”行为,而是一个给自己家招牌抹黑的行为。


你们考了专业的记者证,有新闻资质,难道就干这种违背职业道德的事吗?

“铁肩担道义,妙手着文章”的风骨,哪里去了?

可以说近几年来,一些官方媒体的下限操作越来越让人困惑。

今年6月,“邓超,主动投案!”的标题就引发了全网误读,实际主角却是一名地方公职人员。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