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電影: 電影的衰退,不是因為電影人"不走心"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這兩年,公眾號上出現了大量解讀“電影行業為什麼不行了”的文章。它們往往在相似的邏輯裡循環:電影人偷懶、劇本不行、演員敷衍、“不走心”、靠關系混日子……於是觀眾離開,於是市場萎縮,於是電影人需要“沉下心來”拍好電影。


這種“道德式勸誡”聽上去振奮人心,但它幾乎完全錯過了真正的問題。

電影市場不是因為電影人不夠努力而衰退,而是因為——結構性變化已經把電影推到了產業鏈的邊緣地帶。


中國電影行業的蕭條,歸根到底有其實然的問題,它們都與“個人意志”無關,卻深刻決定了行業的命運。



很多人不願承認:

電影這種藝術形式,本身正在失去時代優勢。

全球電影市場集體衰退。

這幾年來,每個人從體感上已經能夠明顯感覺到電影市場不如從前那樣熱鬧了。其實,這種“熱鬧散去”的凋敝感不僅僅只是在中國,從全球電影市場的形式上來看,整個電影市場的票房呈現出的數據是相當殘酷的:

北美票房在2023年為89億美元,仍比2019年疫情前的114億美元低了接近22%(數據:Box Office Mojo)。全球票房2023年約337億美元,較2019年的424億美元下降20%以上。英國韓國日本都呈現不同程度的觀影人數下降趨勢。


全球電影市場的整體性疲軟難道可以證明“整個電影業的電影人都不努力嗎?”這其中當然不存在任何的因果關系。

真正能夠與電影市場票房消化產生勾連的很可能是超出電影人自身主動性的外部原因。

自媒體、短視頻、社交平台正在吞噬電影的生存空間


不得不說,要理解電影市場的整體蕭條原因,必須先承認——電影從市場的角度而言,他是一個娛樂消費品,大多數走入影院的消費的普通觀眾都沖著電影能夠提供視覺和情緒滿足的價值而去的。(你不能執意認為某些電影提供了一些知識傳授,道德教育,社會批判等功能就判定大部分觀眾也會花錢進電影院“受教育”)

實際情況也很明確——抖音、B站、YouTube,已經以短平快的方式占據了原本屬於電影所能提供的價值(甚至包括上述的知識,道德,批判等資源)

對觀眾來說,我可以刷10分鍾小視頻獲得同等娛樂,不需要坐在影院兩個小時。我可以隨時暫停、隨時看解說、隨時參與討論,而電影院卻提供不了這種額外的功能,我可以在手機上消費大量“比電影更刺激、節奏更快”的內容,甚至我可以通過社交媒體找我需要的知識內容,道德需求和社會政治批判觀點等等)

電影不再占據信息傳播的制高點

電影作為一種信息媒介,跟其他信息媒介一樣,並沒有什麼“神聖性”的特質。在這個道德和目的匱乏的年代,很多人將電影藝術作為一種人生“信仰”其實也無可厚非。然而,了解電影歷史的人也同樣應該知道電影最初誕生的時候是作為一種視覺奇觀(著名的第一部“電影”火車進站)誕生的。

隨著光影技術的發展,電影承載起越來越多的視覺和聽覺功能,以至於發展至今已經包羅萬象——電影確實成為一種藝術形式的載體,一大批有卓越成就的電影藝術家(比如塔可夫斯基、安東尼奧尼、小津安二郎、伯格曼、費裡尼、黑澤明等,)出現了,這些人的電影成就完全可以跟文學家相媲美。但是,我們也必須看到,這些藝術家們不是電影工業的推手,真正推動電影工業的是受眾廣泛的電影形式和拍攝技巧,以及院線制度,電影工業技術等眾多圍繞市場而生的產物。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3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09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