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电影: 电影的衰退,不是因为电影人"不走心"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这两年,公众号上出现了大量解读“电影行业为什么不行了”的文章。它们往往在相似的逻辑里循环:电影人偷懒、剧本不行、演员敷衍、“不走心”、靠关系混日子……于是观众离开,于是市场萎缩,于是电影人需要“沉下心来”拍好电影。


这种“道德式劝诫”听上去振奋人心,但它几乎完全错过了真正的问题。

电影市场不是因为电影人不够努力而衰退,而是因为——结构性变化已经把电影推到了产业链的边缘地带。


中国电影行业的萧条,归根到底有其实然的问题,它们都与“个人意志”无关,却深刻决定了行业的命运。



很多人不愿承认:

电影这种艺术形式,本身正在失去时代优势。

全球电影市场集体衰退。

这几年来,每个人从体感上已经能够明显感觉到电影市场不如从前那样热闹了。其实,这种“热闹散去”的凋敝感不仅仅只是在中国,从全球电影市场的形式上来看,整个电影市场的票房呈现出的数据是相当残酷的:

北美票房在2023年为89亿美元,仍比2019年疫情前的114亿美元低了接近22%(数据:Box Office Mojo)。全球票房2023年约337亿美元,较2019年的424亿美元下降20%以上。英国韩国日本都呈现不同程度的观影人数下降趋势。


全球电影市场的整体性疲软难道可以证明“整个电影业的电影人都不努力吗?”这其中当然不存在任何的因果关系。

真正能够与电影市场票房消化产生勾连的很可能是超出电影人自身主动性的外部原因。

自媒体、短视频、社交平台正在吞噬电影的生存空间


不得不说,要理解电影市场的整体萧条原因,必须先承认——电影从市场的角度而言,他是一个娱乐消费品,大多数走入影院的消费的普通观众都冲着电影能够提供视觉和情绪满足的价值而去的。(你不能执意认为某些电影提供了一些知识传授,道德教育,社会批判等功能就判定大部分观众也会花钱进电影院“受教育”)

实际情况也很明确——抖音、B站、YouTube,已经以短平快的方式占据了原本属于电影所能提供的价值(甚至包括上述的知识,道德,批判等资源)

对观众来说,我可以刷10分钟小视频获得同等娱乐,不需要坐在影院两个小时。我可以随时暂停、随时看解说、随时参与讨论,而电影院却提供不了这种额外的功能,我可以在手机上消费大量“比电影更刺激、节奏更快”的内容,甚至我可以通过社交媒体找我需要的知识内容,道德需求和社会政治批判观点等等)

电影不再占据信息传播的制高点

电影作为一种信息媒介,跟其他信息媒介一样,并没有什么“神圣性”的特质。在这个道德和目的匮乏的年代,很多人将电影艺术作为一种人生“信仰”其实也无可厚非。然而,了解电影历史的人也同样应该知道电影最初诞生的时候是作为一种视觉奇观(着名的第一部“电影”火车进站)诞生的。

随着光影技术的发展,电影承载起越来越多的视觉和听觉功能,以至于发展至今已经包罗万象——电影确实成为一种艺术形式的载体,一大批有卓越成就的电影艺术家(比如塔可夫斯基、安东尼奥尼、小津安二郎、伯格曼、费里尼、黑泽明等,)出现了,这些人的电影成就完全可以跟文学家相媲美。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这些艺术家们不是电影工业的推手,真正推动电影工业的是受众广泛的电影形式和拍摄技巧,以及院线制度,电影工业技术等众多围绕市场而生的产物。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5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74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