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國寶時刻》:五分鍾影像撬動五千年歷史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來源:光明日報)


轉自:光明日報

《國寶時刻》第四集《永樂大鍾》中,一句“永樂皇帝為何要鑄造一口大鍾”的設問,道出了觀眾初見文物的心聲,也拉近了他們與國寶的距離。隨著高清鏡頭徐徐推進,一口高6.75米、重46.5噸的巨鍾呈現眼前。當鍾體上的銘文漸次浮現,觀眾仿佛穿越時空,聽見了六百年前那一聲“惟願華夷一文軌,惟願治世長太平”的遼遠鍾響。這般震撼的美學體驗,來自短短五分鍾的影像。


由國家廣播電視總局、國家文物局聯合指導的文物超高清影像記錄工程《國寶時刻》聯動全國31家省級廣播電視台、文物行政部門及文博單位,從全國的海量館藏中遴選100件代表性文物,打造百集微紀錄片。創作者一改傳統文化紀錄片慣常的宏大敘事,每集5分鍾、僅聚焦一件國寶,結構輕盈。先以文物上的一道刻痕、一枚銘文等小而精准的切口入手進行展示,再交代文物的來歷,最終將講述引向禮制、社會、信仰等宏闊而深邃的歷史圖景之中。如《長信宮燈》一集從燈身九處銘文的微觀細節開始講起,描寫了它從長信宮到中山靖王墓的流轉過程,還延伸到分鑄法、鎏金工藝的運用,以及導煙入水的環保設計理念,讓觀眾感受到兩千多年前的人文情感與智慧,完美詮釋了節目“由物及史、由微知著”的敘事邏輯。

《國寶時刻》雖然每集篇幅短小,但全系列100集的體量,展現了我國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不同類型的多件珍貴文物以及這些文物背後的社會歷史文化內容,最終將分散的文物個案匯聚為有機的歷史敘事,構建出中國歷史的整體風貌。此外,創作者不再單向輸出知識或給定答案,而是轉向適度留白、“點到為止”。這種方式溫柔地點燃了觀眾的好奇心,激勵他們主動探索、思考並分享觀點,從而形成一種由觀眾深度參與的互動機制。至此,碎片化的輕盈形式與精神的厚重收獲達成了巧妙統一。節目以“低門檻”吸引觀眾駐足,更以“深思考”賦予內容長久生命力,讓人們在通勤或休憩的片刻,也能輕松開啟一場充實而富有啟發的文化旅程。


《國寶時刻》在影像語言的運用上同樣展現出一定創新性。比如《永樂大鍾》一集,節目依托超高清影像技術,不僅能精准還原大鍾的形態,還能進一步將大鍾上面近距離也無法看清的銘文進行放大呈現。隨著鏡頭徐徐推進,銘文上的筆畫仿佛被賦予了生命,在模擬人手書寫與眼動閱讀的節奏中次第呈現。這種從“靜態展示”到“動態閱讀”的轉化,使冰冷的物質遺存變成了可被感知和對話的文獻載體,從而傳遞出超越器物本身的歷史質感與人文溫度。


此外,創作者還應用數字技術,拓展視覺表達的維度,創造出不同於現場觀展的沉浸式審美體驗。《永樂大鍾》將鏡頭深入永樂大鍾內部,再現鍾壁銘文,使觀眾獲得站在實物面前亦無法實現的觀賞視角。為表現大鍾的驚人體量,創作者還用數字動畫將其與四位成年人的身高、八頭成年大象的重量進行比對,將抽象數據轉化為可感知的視覺震撼。這些手法彰顯出數字影像語言獨有的藝術表現力。《太陽神鳥金飾》通過超高清鏡頭與觀眾一同凝視這塊厚度僅0.2毫米的圓形金飾。太陽順時針飛旋,神鳥則沿逆時針飛翔,再加上用動畫呈現的三千年前古蜀國的生活場景與四鳥逐日的文物場景呼應,得以讓農耕歷法這一抽象文明在時空的渦旋中呈現。正是通過這種生動再現、細節呈現與網絡化表達的有機結合,有力地拉近了古代文物與當代觀眾之間的距離。

總之,《國寶時刻》以微言傳播大義,將碎片拼成體系,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融入當代人的思考與生活之中。

(作者:柴娟,系中國傳媒大學文旅融合創新研究院特約研究員)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5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7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