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手握王牌也面臨短板:主流媒體要做微短劇"價值引領者"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近年來,隨著微短劇的迅猛發展,帶來了一系列野蠻生長的亂象,主流媒體的入局是重塑微短劇生態的關鍵舉措。本文從主流媒體入局微短劇的優勢與短板、如何塑造健康內容生態等方面,深入探討了主流媒體如何做微短劇的價值引領者。


一、主流媒體入局是重塑微短劇生態的關鍵舉措

近年來,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用戶碎片化觀看習慣的養成,微短劇迎來了爆發式增長。國家廣電總局將微短劇定義為“單集時長從幾十秒到15分鍾左右、有著相對明確的主題和主線、較為連續和完整的故事情節的網絡視聽節目”。與傳統的影視劇不同,微短劇自誕生起便帶有鮮明的互聯網基因,憑借快節奏敘事、強戲劇沖突和便捷的觀看體驗,迅速吸引海量用戶。《中國網絡視聽發展研究報告(2025)》顯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劇用戶規模達6.62億人,使用率達59.7%,較上半年提升7.3個百分點,其使用時長追平即時通信。


然而,微短劇的迅猛發展也伴隨著野蠻生長的隱憂。部分商業制作機構片面追求流量與商業回報,陷入了題材獵奇、價值觀扭曲、制作粗糙的怪圈。例如,為迎合用戶“爽感”,過度依賴“霸總”“逆襲”“重生”等套路化情節;部分作品格調不高,渲染暴力和拜金主義;更有甚者刻意販賣焦慮、激發群體對立。這些亂象不僅損害了行業的長期健康發展,也對網絡文化生態和社會主流價值觀構成了潛在威脅。

解決上述問題,需從兩方面協同發力。一方面,應持續加強對微短劇亂象的治理。廣電總局、網信辦等相關主管部門有必要進一步強化微短劇的備案審核與行業規范,明確要求制作機構嚴把內容導向與價值取向,對違規作品及時下架、嚴肅追責。另一方面,則應積極推動主流媒體布局優質微短劇的創作與傳播。相較於商業機構,主流媒體入局是重塑微短劇生態的關鍵舉措,憑借其長期累積的公信力、引導力、影響力,將有效帶動微短劇市場實現“價值轉向”與“品質升級”,為當下良莠不齊的市場注入清流,從而起到正本清源的效果。


二、主流媒體入局微短劇,優勢與短板並存

與商業制作機構相比,主流媒體入局微短劇,至少有以下三大優勢。


一是品牌與公信力優勢。這是主流媒體最核心的無形資產。以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廣播電視總台等為代表的主流媒體,其權威性與公信力並非一蹴而就,而是歷經數十年積澱,通過長期專業實踐與社會責任擔當逐步形成。在微短劇創作中,這種特質將自然轉化為內容生產的嚴格規范。主流媒體通常會遵循既有的嚴謹流程,確保作品故事邏輯清晰、事實准確、價值觀正向,從而避免為追求“爽感”而出現的劇情漏洞與導向偏差,賦予作品應有的思想深度與社會責任感。在當前微短劇數量泛濫、質量參差不齊的背景下,主流媒體的品牌本身即成為一種“品質過濾器”,其生產的微短劇作品能夠發揮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市場淨化功能。這一優勢在涉及歷史題材、主旋律敘事或現實主義創作等領域時尤為關鍵。

二是制作與技術層面的專業生產優勢。主流媒體在選題策劃方面具備敏銳的洞察力與系統的組織能力,能夠迅速捕捉社會熱點、把握政策導向、呼應時代精神;善於從真實事件、典型人物與現實生活中汲取創作養分,通過微短劇這一輕量化載體,將宏大敘事融入個體命運與情感表達,使主旋律內容更貼近生活、更具感染力與共鳴感。近年來,隨著媒體融合向縱深推進,中央和省級主流媒體普遍建立起具備頂級硬件支持與專業人才配備的視聽制作團隊。其中,不少機構已配備4K/8K超高清拍攝設備、專業演播室、標准化後期制作系統以及專業的音效與視覺包裝團隊,並由此構建起涵蓋前期策劃、腳本創作、拍攝執行、後期剪輯、特效包裝到審核播發等環節的完整工業化生產流程。相較於部分商業機構中的草台班子式制作團隊,主流媒體在制作水准、流程規范與品控能力上優勢明顯,有望為微短劇行業帶來制作層面的品質躍升。

三是資源整合與渠道分發的綜合優勢。主流媒體在資源協調方面具有明顯的組織與體制優勢。在內容創作端,當微短劇涉及重大主題或現實題材時,主流媒體能夠有效對接政府機構、行業單位與社會組織,獲取現場調研、實地取景與專業協作的便利。例如,拍攝鄉村振興題材可與基層政府合作,航天題材可深入科研單位取景,文創題材則可與文博機構共建。這種深度協作能力使作品植根現實土壤,言之有物、貼近生活,有效避免了閉門造車、脫離實際的創作困境。在傳播端,主流媒體已構建起覆蓋自有App、官方網站及各大社交平台(如微信、微博、抖音、B站等)的矩陣化渠道網絡。其微短劇作品可實現多平台同步分發、立體化共振傳播,從而形成廣泛的社會聲量,突破單一平台的流量局限,實現傳播效果與社會影響力的最大化。這種從資源對接到全域分發的綜合能力,是當前絕大多數商業微短劇制作機構難以比擬的體系化優勢。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4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