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日本人為什麼要把自己的名字寫在門牌上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日本旅游,你有沒有發現一個特別的現象:


幾乎每家住宅門口,都會貼著一塊小牌子,上面寫著住戶的姓氏。

譬如:佐藤、鈴木、山口、伊藤。


每一塊牌子或用大理石雕刻,或用陶瓷、銅板玉琢,整潔清楚,常用漢字,或標注讀音,橫掛或豎掛,日文稱作“表札”。

即便是小小的出租公寓、甚至是老舊的木質長屋,也大多會在門口、信箱、門鈴旁注明住戶姓名。



許多初來乍到的中國伙伴會問:

“這不會泄露隱私嗎?”“就不怕被打擾嗎?”

其實,這這一種“姓氏門牌文化”,看上去有點不可思議,但是,卻隱藏著日本社會一種秩序邏輯與“安心感”。

它首先告訴你:日本是“信任社會”,而不是“防備社會”。

在我們中國的許多城市,出於安全與隱私考慮,居民小區大門封閉,需刷卡進出。公寓門口只寫“3-101”,不見姓名。快遞放在驛站、門衛室,避免直接接觸。住戶往往“不知鄰是誰”,也無需知道。

但在日本,這種門牌文化帶來的“彼此可見”的開放性,恰恰是一種鄰裡之間產生“安心感”的基礎。


自己家門口寫上“山田”或“井上”的姓,不是為了炫耀,也不是疏忽,而是為了表達一種基本的社會態度:“我是山田,請多多關照,我不會亂來。”

家門口掛上姓氏門牌,其實也是一種“我不是陌生人”的自我聲明。你試想:陌生人拜訪一棟公寓,門口什麼也沒寫,心中難免疑惑。但若寫著“田中”,就立刻會感到:“原來這裡住著某個具體而明確的人。”

日本,這種“明確感”非常重要。譬如快遞員送貨,看到名字,知道哪一戶是對的。鄰居來打招呼,看到名字,知道如何稱呼。警察巡邏,也能確認居民身份,防止空屋被盜。

在家門口,掛上姓氏門牌,不是泄露個人隱私,而是為了建立 “人與人之間可以互相信賴”的社會氛圍。


日本傳統上是“村落型社會”,重視“地域共同體”的連結,講究“町內會”(街區自治組織)的建設。家家戶戶都知道對方姓氏。街區活動、祭典輪值按“戶主”排列。鄰裡互助、災害避難也依賴“住戶名簿”管理。而門牌上的姓名,正是“我屬於這個街區”的一個符號。

“我是這個社區的一份子,有問題也可以找我,有責任我也願意承擔。”哪怕你只是租客,只住一年,貼上名字,就是一種“住在這裡的誠意”。所以在日本,姓名不是私密信息,而是社會識別的一個基礎單元。

其實,從姓氏門牌到“姓名可見”的習慣,透著一種 “生活透明”的文化邏輯。

這種習慣,源於日本對“關系透明”的偏好:“只要知道你是誰,才可以放心打交道。”

這和“我躲起來保護自己”是完全相反的思維方式。

所以,與日本人打交道,他首先會遞上自己的名片,上面的個人信息——姓名、所屬機構、地址、電話、郵箱一目了然,讓對方知道“我是誰”。遞名片是日本人在社會交往中最基礎的信任構建。即使在給陌生的公司、店家打電話時,首先通報自己的姓名,是人與人溝通的第一步。

因此,日本人對於喜歡用虛假的英文名、或者昵稱來與人打交道的人,特別反感——你連自己的真實姓名都不願告訴別人,叫別人如何相信你,與你打交道呢?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