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這代年輕人正在迅速失去記憶力(圖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美國,科學家們發現了一件令人不安的事。那些曾被認為是思維最敏銳的年輕人,正在迅速失去集中力與記憶力。研究由Ka-Ho Wong及其團隊發表在《Neurology》雜志上,分析了450萬份來自疾控中心行為風險監測系統的調查。結果明確無誤:越來越多的人報告自己因身體、心理或情緒問題,出現“嚴重的注意力、記憶或決策困難”。


從2013年至2023年,美國成年人的“認知障礙”年齡校正患病率從5.3%升至7.4%。但真正的震驚在於年齡分布:18到39歲的年輕人,也就是大腦最活躍的群體,比例幾乎翻倍,從5.1%飆升到9.7%。這一變化橫跨種族與階層,甚至在收入最高人群中也增長了三倍。

研究者指出,年輕人、少數族裔與經濟困難群體受到的沖擊尤為嚴重,亟需有針對性的幹預。而為了排除心理疾病的影響,研究特地剔除了報告抑郁症的參與者,以確認這不是“情緒問題”,而是一種非精神性認知損傷。換句話說,這不是某個亞群體的疾病,而是一場文明層面的神經重構。


十五年來,人類在地球尺度上構建了一台“分心機器”。社交平台以毫秒為單位拍賣注意力,搜索引擎外包記憶,信息流用情緒刺激驅動停留。我們創造了一個以思維退化為代價的經濟體。如今,數據像一份驗屍報告,將真相釘在冷冷的統計表上:最年輕的一代,那些從未體驗過“無網世界”的人,正在失去專注、記憶與判斷的能力。

Wong團隊在論文中小心地提出幾種假設:社交隔離、科技依賴、對認知問題的“更高意識”。這些措辭克制得近乎諷刺。“更高意識”地察覺自己在遺忘,好像我們選擇去看見記憶的流失。事實上,人們並非更願意報告問題,而是已經無法掩飾崩塌。

更關鍵的時間線揭示了真相。認知問題的顯著上升始於2016年,早於疫情,也早於“長新冠”。疫情並未引發這場退化,它只是把人們徹底鎖進了機器。

人類花了上萬億美元構建一個代替思考的系統,如今卻驚訝於內心世界的坍塌。將“科技依賴”列為風險,就像給溺水者診斷為“浸水”。這份研究記錄的不是警告,而是事後報告——數據終於追上了生活。

我的一位小說家朋友告訴我,她已經無法讀完一本書。眼睛在字裡行間滑動,思緒卻像游離的光標。“我的注意力被訓練成懸浮狀態,”她說,“仿佛永遠無法點擊。”Wong的研究為這種狀態賦予了學術術語:認知障礙。她的失敗不再是意志問題,而是一種系統性後果,是長期在線生活的副作用。


然而,這不僅僅是個人的悲劇。當一個社會普遍失去集中、記憶與決策能力,它失去的不只是生產力,更是自我治理的可能。民主假設公民能跟隨論證、記住承諾、獨立判斷。如果認知碎裂,自由也隨之崩塌。一個無法記憶的民族,不僅注定重蹈覆轍,還會被告知過去是什麼,並被迫相信它。

這使得21世紀的政治核心問題變成了:誰控制了“感知的手段”?

值得注意的是,研究者排除了抑郁患者,這一決定帶有哲學意味。他們想看到“純粹”的信號,不受情緒幹擾。而他們發現的結果,或許正是情緒的化身:當大腦被永不停歇的刺激包圍,它可能以關閉的方式自保,讓自己“斷電”,像是一種生物層面的防御機制。


數據尾端留下一絲慰藉。在70歲及以上的老年人群中,認知障礙反而下降了。他們是統計學意義上最後一代在“信息流”之前成長的人,他們的神經曾被書籍、談話與沉默塑造,他們仍記得“完成一個念頭”的感覺。

年輕人卻不再能體會。他們是真正的“數字原住民”,出生在一個不再記得自己的國度。

Wong的論文終將被歸檔、引用、遺忘,像所有被遺忘的警鍾一樣。但它留下了第一份流行病學證據:人類的認知正在被有意的設計所改寫。研究者在結論裡寫道,這一發現“值得進一步研究”。人們只希望,我們還有能力完成那項研究。



(示意圖)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7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