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一个加沙母亲、女记者的战争日记:炮弹,在身边落下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9月初,我在一个专注人道主义问题的新闻网站上,读到了加沙当地记者拉莎·阿布·贾拉尔的日记。


拉莎是一名从业多年的记者,曾为当地报纸和国际媒体报道加沙政治动态以及巴勒斯坦妇女权益等问题。

有好几次,炮弹就落在距离拉莎咫尺之遥的地方,饥饿也在吞噬着她的身体,她的体重掉了20公斤,关节无力,常常站不稳。而且,拉莎是五个孩子的母亲,外出工作时,孩子的安危一直悬在心上。


以色列在8月底加强了对加沙城的攻势,拉莎从那时起开始以日记形式记录战时日常。她书写炮火下的恐惧、流离失所带来的种种苦难,以及失去引发的创伤。在控诉种族灭绝的同时,她也描绘着巴勒斯坦人在困厄中的守望相助,以及他们如何在绝望中寻找生活的亮色,苦中作乐。

比如,某天她写道,帐篷外以色列军队步步逼近,帐篷里又钻进一只老鼠,而全家人想尽办法也抓不到它。最后,他们决定与这只不速之客共享帐篷,还郑重其事地给它起了名字。“我忍不住笑出声来,好久没这么笑过了。这主意既荒唐又好笑。这里的一切都疯了……这场战争居然让我们和一只叫Zico的老鼠成了朋友。”

这种鲜活、立体、充满人性温度的讲述,在一般战事动态报道和人道主义机构发布的各类报告里是很难看到的,那里面往往充斥着冰冷的数字、专业的术语和政治分析。

于是,我辗转找到拉莎的联系方式,提出了采访的请求。当时拉莎一家已经再次南下逃亡,在加沙中部的努塞拉特避难。那里早已人满为患,他们一家七口只能在马路上搭帐篷。在那之后的一个多月里,我们开始断断续续地在线上通信。


拉莎通常在加沙时间晚上9点后开始回复我的问题清单,或自由分享当天的见闻。那时,她的孩子们已陆续进入梦乡。而她会在帐篷中间挂起旧布帘子,隔出一个小小的空间,借着微弱的灯光,在手机上敲击文字。电脑几个月前坏了,手机是她唯一对外沟通的渠道。

“希望我们的经历能被听到,而不是就这么被埋在废墟底下。”她在一次通信中写道。




10月9日,加沙城西部,拉莎的孩子们用沙子制作了一个蛋糕,庆祝以色列与哈马斯停火。图/受访者提供

当死亡人数变成一个不断攀升的数字,当“流离失所”“难民营”“种族灭绝”这些词语在新闻里反复出现,它们很容易变得抽象。个体的经历和故事,则会让这些词语有实感,也能抵达更广泛的群体。

缺少这些叙事,外界得到的只会是简化的危机叙述和刻板的遇难者形象。而事实上,被炮火摧毁的不仅是房屋,还有一个个家庭的记忆、孩子的梦想、母亲的挣扎。废墟下埋藏的不仅是尸体,还有他们曾经拥有的日常。

在拉莎的日记中,在与我的交流中,她讲述苦难,也谈论尊严;书写死亡,也记录生的渴望。在整理这些问与答、倾听与交流的文字时,我可能很难真正感同身受,但避免不了内心一次次被击中。她在极端的处境中保持着对生活的热爱,在绝望的边缘守护着作为人的尊严。战争中的人不是符号,不是数字,他们是有血有肉的个体,有名字,有家人,有恐惧,也有希望。对于这个纷乱、健忘的世界来说,他们在废墟中留下的印记,弥足珍贵。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6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6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