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電影: 這部紀錄片把《阿凡達》核心技術全曝光!卡梅隆是這樣拍電影的?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最頂尖的技術

是讓你感覺不到技術存在


文 | 羊羊

編輯 | 羊羊、小小樹

如何拍攝一部全球票房23.4億美元的電影?詹姆斯·卡梅隆手把手教你!

上周,一部名為《火與水:阿凡達電影制作特輯》(Fire and Water: Making the Avatar Films)的紀錄片在Disney+上線。影片分為兩集,總長83分鍾,完整呈現《阿凡達:水之道》的幕後制作過程。



△ 紀錄片《火與水:阿凡達電影制作特輯》已在Disney+上線

“偉大的阿凡達系列”即將迎來第三部作品——《阿凡達:火與燼》將於12月19日在包括中國內地在內的全球市場上映。

在等待新片的煎熬中,我們獲得了一個難得的機會,從制作角度重新審視《阿凡達》系列對電影工業、電影藝術的價值。

紀錄片包含獨家幕後花絮、概念藝術圖,以及對詹姆斯·卡梅隆、薩姆·沃辛頓、佐伊·索爾達娜、斯蒂芬·朗、凱特·溫斯萊特、西格妮·韋弗等電影制作人和演員的采訪。

▼ 紀錄片包含《阿凡達》系列 多位核心主創的采訪 ▼















紀錄片制作人員從曼哈頓海灘、聖佩德羅、沙斯塔湖和海峽群島一路前往巴哈馬、夏威夷新西蘭,跟隨演員和幕後團隊,記錄他們如何磨練和完善水下表演捕捉技術,並在一個680,000加侖的水箱中學習自由潛水。

“偏執狂”詹姆斯·卡梅隆為團隊設定了一個極其苛刻的准則:一切服務於演員的“真實表演”,即使在水下。





△ 卡梅隆在紀錄片中反復強調一切技術為演員的表演服務

在完成這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的過程中,劇組在紫外線捕捉、水面反射消除、水陸雙層系統等方面取得了重大技術突破,並以近乎蠻力的執著完成了巨型水池、環境模擬系統兩大工程創舉。而演員為拍攝水下戲份進行的自由潛水訓練,更是堪稱對人類身體的極限挑戰。



△ 水下表演和拍攝是《阿凡達:水之道》的最大難點,但最終被克服

剖開《阿凡達》系列那層炫目的“特效”外衣,下面竟然是略顯“笨拙”的工匠精神。對於有志於拍攝出精品的電影人而言,這不僅僅是一場視覺奇觀的幕後揭秘,更是一堂關於如何將瘋狂的想象力轉化為現實的公開課。



詹姆斯·卡梅隆在紀錄片開篇就直言不諱:

《阿凡達》系列電影不是用電腦做的,而是一群才華洋溢的人的心血結晶,尤其是我們的演員,他們實實在在地詮釋了每一場戲。



今天我們就來看看,卡梅隆和他的團隊是如何“自討苦吃”,並最終定義下一代電影制作范式的。

有趣的是,《阿凡達:水之道》聚焦“水”,《阿凡達:火與燼》則瞄准“火”。看完《火與水:阿凡達電影制作特輯》,我們更期待早點看到卡梅隆在新片中是如何“玩火”的了!

01 核心哲學:一切技術為“真實表演”服務

《阿凡達:水之道》的核心技術並不復雜,是許多好萊塢大片都會用到的“表演捕捉”(Performance Capture)。

不同之處在於,在《阿凡達:水之道》劇組,表演捕捉是指100%捕捉並轉譯演員的真實表演。



是的,100%。

《阿凡達:水之道》片場,在被稱為“The Volume”的空曠攝影棚裡,演員們身穿布滿標記點的緊身衣,頭戴著正對臉部的微型攝影機。

邁爾斯上校的扮演者史蒂芬·朗形容這種環境“迫使你發揮想象力,因為那裡空無一物”。



演員們正身穿布滿標記點的緊身衣,頭戴正對臉部的微型攝像機進行拍攝

從骨骼運動到最細微的面部肌肉抽動,甚至每一次呼吸和眼神的流轉,都被上百台紅外攝影機精確記錄。



△ 上百台紅外線攝影機精確記錄演員的表演

視覺特效總監理查德·巴尼漢姆解釋道:

我們可以提取骨架資料轉換成片中的人物,並即時生成那個世界的影像。



△ 視效部門通過提取骨架資料轉換成片中的人物,並即時生成影像

詹姆斯·卡梅隆說:

諷刺的是我們用盡所有的技術,只為了盡可能真實精確地傳達演員所做的一切。

這套系統的核心價值在於“真實”。

它確保了納美人雖然外形非人,但其情感內核、行為邏輯完全源自真人演員,從而讓觀眾能夠跨越物種的隔閡,產生強烈的情感共鳴。





演員的表演被精准捕捉,並被復制到了納美人的臉上

這是一種對演員表演的極致尊重,也是後續所有技術創新的出發點:一切技術,都為服務於演員的真實表演而存在。

02 核心挑戰:將表演捕捉帶入水下

當《阿凡達:水之道》的故事轉向海洋,卡梅隆團隊面臨一個前所未有的難題:如何將已在陸地上成熟的表演捕捉系統,完整地搬到水下。

最初,團隊嘗試了行業內常見的“以幹拍濕”方案,即用鋼絲和吊臂將演員吊在空中,模擬游泳的動作。然而,這個方案很快被卡梅隆否決。



△ 團隊最初嘗試了行業內常見的“以幹拍濕”方案,但被卡梅隆否決

他的理由很簡單:


那樣行不通,演員看起來像是在飛,但假裝自己在游泳。

物理定律是無法欺騙的。

水的密度是空氣的800倍,這種巨大的阻力會深刻影響人體的每一個動作——從發力方式、動作速率到身體的漂浮與減速。這些基於真實物理規則的細節,是演員在空氣中無論如何也“演”不出來的。

為了追求那份無可替代的真實感,卡梅隆做出了一個讓整個行業都為之震動的決定:

告訴你們一個壞消息,我們要在水底拍。



△ 為追求無可替代的真實感,卡梅隆選擇在水下拍攝

03 技術攻堅:為水下世界重塑規則

決定“真刀真槍”地下水,意味著所有成熟的技術都得推倒重來。團隊面臨三大核心技術難題,而他們的解決方案,堪稱工程與創意的完美結合。

光學難題:從紅外線到紫外線

傳統的表演捕捉系統使用紅外攝影機來追蹤標記點。但在水下,這個方案迅速失效,因為水會快速吸收紅外線,導致攝影機的捕捉范圍極其有限。

經過反復測試,團隊發現紫外線在水中的傳播距離遠超紅外線。於是,他們開發了一套全新的、基於紫外線攝影機的表演捕捉系統,專門用於水下拍攝。





△ 紅外線很容易被水吸收,紫外線則不然

鏡像難題:打破水面的反射

水面像一面巨大的、晃動的鏡子。從水下向上看,它會反射攝影棚內的一切,包括演員身上的標記點,從而產生大量錯誤的“幽靈”數據,讓系統徹底崩潰。

如何消除這面“鏡子”?卡梅隆從他拍攝《深淵》的經驗中獲得靈感,但又進行了升級。

他們沒有使用當年的黑色塑料珠,而是向水面鋪滿了數以萬計的白色小塑料球(約乒乓球三分之二大小)。這些小球不僅有效打破了水面的鏡面反射,還意外地起到了柔光箱的作用,將頂部的強光均勻地散射到水下,創造出柔和而美麗的光照環境。



△ 為了消除水面的反射,卡梅隆團隊用白色的塑料球鋪滿水面


空間難題:融合水上與水下兩個世界

《阿凡達:水之道》中有大量角色出入水面的鏡頭。這意味著系統必須能同時、無縫地捕捉演員在水上和水下的動作。

為此,團隊創造了一個匪夷所思的“雙層虛擬攝影棚”:上層空間(空氣中)使用傳統的紅外攝影機系統;下層空間(水中)使用新開發的紫外線攝影機系統。



△ 卡梅隆團隊創造的“雙層虛擬攝影棚”讓水上水下拍攝無縫銜接

這兩個系統垂直疊加,中間僅隔著一層水面。計算機需要實時接收並整合來自兩個完全不同光譜、不同介質的捕捉數據,將其融合成一個連貫的演員動態。

這套系統讓卡梅隆可以實時看到演員從水下游到岸上、爬上礁石的完整表演,其技術復雜度和集成難度令人歎為觀止。

04 工程創舉:在攝影棚裡造一片海洋

解決了表演捕捉的技術難題後,下一個問題是:在哪兒拍?

答案是建造一個前所未有的“超級水池”。





△ 卡梅隆團隊建造的“超級水池”堪稱一小片海洋

卡梅隆團隊在曼哈頓海灘制片廠建造了一個容量高達680,000加侖(約257萬升)的巨型水池,並為其配備了一系列堪稱“工業奇跡”的環境模擬系統。

波浪與水流生成器

為了模擬海洋的動態,團隊設計了一台由重達20噸的鋼板驅動的巨型波浪機,它能制造出高達數英尺的平緩“湧浪”,讓演員和載具能像在真實海面上一樣自然起伏。

更瘋狂的是,他們在水池中安裝了兩具巨大的船用黃銅螺旋槳,由強力馬達驅動,能在一分鍾內推動池中近百萬加侖的水,制造出高達10節(極限可達22節)的強勁水流。



△ 巨型波浪機制造的“巨浪”效果非常震撼

這套系統不僅能模擬風暴,還創造了一個“水下風洞”——演員和坐騎可以保持原地不動,通過控制迎面而來的水流速度來模擬高速移動的效果,極大地提升了拍攝的安全性和可控性。

可快速更換的水下布景

在巨大的水池中更換布景是一項耗時耗力的艱巨任務。

為此,團隊設計了一套巧妙的模塊化布景系統。他們將水下布景搭建在一個巨大的、類似“零件浸泡盤”的網格狀平台上。需要更換時,整個平台被吊出水面,工作人員在幹燥環境中快速重新配置布景,然後再將其沉入水底。



△ 卡梅隆團隊設計了一套巧妙的模塊化布景系統

配合龍門架吊車系統,大型布景的移動和角度調整變得高效而靈活,為復雜的拍攝日程提供了保障。

05 回歸人本:演員練成潛水運動員

所有技術難題的最終指向,都是為了讓演員能心無旁騖地表演。

然而,水下環境本身就是最大的障礙。由於水肺潛水產生的氣泡會嚴重幹擾表演捕捉系統,卡梅隆做出了另一個驚人的決定:訓練所有演員攝影師進行自由潛水。

他們聘請了世界頂級的自由潛水教練柯克·克拉克,對演員們進行了長達數月的專業訓練。這不僅僅是為了讓他們能在水下憋氣,更是為了讓他們在水下感到“自在”,像真正的海洋民族一樣行動。





△ 每個演員都進行了長達數月的潛水訓練,就為了能順利完成水下拍攝

演員們學會了控制心率、克服身體的呼吸沖動,最終能在水下進行長達數分鍾的復雜表演。凱特·溫斯萊特甚至創下了7分15秒的驚人憋氣紀錄。這種能力,讓卡梅隆得以在水下進行不間斷的長鏡頭拍攝,捕捉到最真實、最連貫的情感互動。

此外,針對無法憋氣的少年角色“蜘蛛”,團隊還專門設計並制造了一款功能完備的全罩式呼吸面罩。它不僅要保證演員傑克·尚皮永的安全,解決二氧化碳堆積問題,還要確保其整個面部表情能被清晰地看到和捕捉,甚至內置了麥克風以便與導演溝通。



△ 卡梅隆團隊專門設計並制造了一款功能完備的全罩式呼吸面罩

這再次印證了團隊“不惜一切代價服務於表演”的原則。



《火與水:阿凡達電影制作特輯》向我們展示的,遠不止是電影工業的“奇技淫巧”,更是一種極致的創作追求:技術永遠不應是主角,而是為了實現藝術構想、解放演員表演而存在的工具。

從拒絕“以幹拍濕”到發明“雙層攝影棚”,從建造“水下風洞”到全員學習自由潛水,卡梅隆團隊的每一次“技術偏執”,都源於對“真實感”這一核心目標的堅定追求。

新技術的發展會取代許多原地踏步的電影人,但絕不會是卡梅隆和他的團隊裡的這些人。

即使在AI時代,人類的創造力和協作精神仍是電影藝術的靈魂。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87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