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潛規則: 沉默人升官 說話人危險 政治局會議潛規則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按:蘇葆立(Robert L. Suettinger)為美國資深中國問題研究者,曾擔任美國情報與國安領域的分析人員,對中共內部運作與政治脈絡具有比較深入的理解。耗時十年撰寫《胡耀邦》一書,系統性整合大量中英文文獻、黨內檔案與訪談,試圖打造一部權威性的胡耀邦傳記。


蘇葆立在《胡耀邦》一書中明確指出:毛澤東死後,中共高層的行為方式並未真正改變。雖然領導人不再動輒槍決對手或群眾批斗,但那種“政治生死取決於上意”的恐懼文化依然滲入權力結構的每一層。作者透過黨內會議紀錄、胡耀邦身邊人的訪談與中組部文件,揭示了這種恐懼如何在毛死後仍被制度化、再生產。

一、歷史恐懼的遺緒:中共毛式權威的長影


蘇葆立指出,毛澤東以“無限權威”塑造了中共的政治生態。自延安整風起,毛成功建立了一種“批評即叛變”的權力邏輯。書中引述1950年代一位老幹部的話:“在延安,沒有人敢說‘不同意毛主席’,那等於自殺。”

這種邏輯在文化大革命達到極致——任何異議皆可被定為“反黨”、“反毛”。因此,政治局會議逐漸失去了討論功能,變成表態儀式。毛的每一句“指示”即等於政策。

1976年毛死後,恐懼雖暫時緩解,但文化與心理創傷依舊存在。蘇葆立引用一位改革派幹部(據信是胡啟立)的回憶:“那種恐懼早已成為本能——你知道說錯話會毀掉一生,即使新領導人講民主,也沒人相信安全。”

換言之,毛的統治不僅制造了政治清洗,更制造了心理自我審查。這是恐懼得以延續的第一層根源。

二、繼承者鄧小平只給“有限的”經濟自由

書中進一步指出,鄧小平雖終止文革,但他並未真正打破毛式權威體制。蘇葆立引用1980年代中辦的一份會議紀要:“政治局討論仍以‘征求意見’為形式,決策實由少數人預先定調。”

胡耀邦在任時多次試圖打破這種慣例。例如他主張“政治局應恢復真辯論機制”,並在1985年會議上要求對重大議題實施記名投票。但鄧小平隨後私下批評他“太天真”。

書中記錄鄧對胡說的一句話極為關鍵:“開會不能像西方議會那樣,黨要有統一意志。”這反映出鄧式改革的矛盾——經濟上放權,政治上仍然集權。雖然他否定了毛的個人崇拜,但保留了毛式黨領導人的權力集中。


因此,政治局會議的沉默並非懼毛,而是懼權力結構仍與毛時代相同——上級不可質疑,對黨領導的忠誠重於真理。

三、派系共生與自保文化:沉默作為生存策略

蘇葆立根據中組部內部評估文件指出,1980年代的政治局形成了“集體沉默”的微妙平衡。會議上大多數人並非沒有意見,而是選擇不表態,以觀望誰最終勝出。

胡耀邦的直率在此格局下被視為“危險”。例如書中提到1986年一次政治局擴大會議,胡當面批評部分幹部“只顧位子,不問國事”。結果會後多位常委聯名向鄧小平反映“耀邦情緒化”。不久,他便被邊緣化。


蘇葆立評論道:“在一個政治責任不清、權力高度集中的體制中,沉默是最安全的策略。”

這形成一種制度性悖論——政治局表面是集體領導,實際是集體沉默;而這種沉默本身就是權力運作的核心手段。

四、思想禁區與意識形態的自我防衛

作者也指出,思想控制是恐懼延續的另一支柱。毛死後,雖然“個人崇拜”被批判,但“黨的正確性”仍被奉為最高原則。任何理論爭議若觸及“黨的領導地位”,即被視為敵對。

胡耀邦試圖松動這一禁區。書中引用他在1981年一次講話:“我們要允許不同意見,否則怎能改進?”這番話立即被保守派鄧力群在內部批為“削弱黨的統一”。

蘇葆立評論說:“在中共的語境中,自由討論被視為潰堤的開始。”即使毛已死,意識形態仍是禁區。這種“思想絕對權威”使政治局的發言權形同虛設,因為沒有人敢觸碰理論界線。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4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