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醫院讓出院家裡照顧不了,慢性病人該去哪裡康復?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10月的北京小湯山醫院秋意正濃。4個月前,35歲的徐倩在車輪下死裡逃生。她沒有想到,這個秋天自己還能有機會坐著輪椅,在湖邊看蘆花柳影、聽蟲鳥鳴唱,內心感受到了久違的平靜,仿佛人生重新活了一回。




北京小湯山醫院秋景 記者楊瑞攝


今年6月17日下午,徐倩遭遇了一場車禍。手術一周後,徐倩達到出院標准,醫生跟她強調術後康復至關重要。“我才三十多歲,既然活下來了,就必須站起來,能自理、能工作。”然而術後她無法翻身,身上仍留有引流管和未拆紗布,需每日換藥清創,家裡達不到護理要求,康復醫院成為必然選擇。

在護士站,她拿到一份與北京積水潭醫院(以下簡稱“積水潭醫院”)合作的康復機構名單。因環境優美且離家較近,北京小湯山醫院(以下簡稱“小湯山醫院”)成為她的首選,在這裡開始了長達半年的康復訓練。




受訪者供圖

然而,並非所有患者都能順利找到康復機構。數據顯示,我國失能失智老人約4500萬,慢性病患者超3億,殘疾人康復需求達8500萬。與此形成反差的是,康復醫療資源嚴重不足:每10萬人僅配備3.57名康復治療師,與國際標准要求的每10萬人口擁有50名康復治療師相差超過10倍;康復床位占比僅2.47%。


大醫院床位緊張、家庭護理能力有限、社區康復資源匱乏,導致患者在急性期治療後常陷入“無處可去”的困境,不僅影響其生活質量,也加劇了綜合三甲醫院的床位周轉壓力。

在此背景下,小湯山醫院,即小湯山康復醫院,先後與北京天壇醫院(以下簡稱“天壇醫院”)、積水潭醫院等大型綜合醫院合作成立康復中心,通過雙向轉診機制為患者提供連續性康復服務,成為醫療資源優化配置的探索典型。這一模式如何運作?其成效與挑戰何在?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5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4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