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News

Forums

Realty

大温餐馆点评

Car

Education

Yellow Page

Travel

"秦雯袭警后被捞事件"真相大白 炫耀特权比违法更刺眼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当事人的权利之争,或许还有各自主张的余地,但炫耀特权的姿态,展现出一种超越规则、凌驾秩序的可能,这是公众不能容忍的

最近,闹得沸沸扬扬的“秦雯袭警后被捞事件”,迎来了上海警方的通报。通报称,事发于2019年,缘于秦某和另一女子违法骑行自行车被民警拦下。在执法过程中,双方发生争执,秦某“从背后拍了民警后背”,随后被带到派出所。到派出所后,秦某、许某某认识错误、作出书面检讨,警方对两人交通违法行为依法分别作出处罚。同时,鉴于秦某拍民警的行为情节较为轻微,警方对此依法不予处罚。


事发后,秦雯确实“电话联系其丈夫王某某求助,王某某遂向沪外一媒体朋友电话咨询,试图寻找关系说情但被婉拒,后王也未再联系他人”。之后,这段往事被当事人当作谈资,用于“开玩笑”“显示人脉”,后被现场人员录音编辑发到网上。



从这份通报可以看出,事情似乎不严重,属于轻微违法。当然,“捞人”确实存在,不过并不成功。但这样一段并不光彩的过去,却成了一个炫耀的段子,引发轩然大波,这很滑稽,也令人感到沉重。

执法现场的摩擦、轻微违法的处理,本是日常事务,却在“被捞”“有关系”的口气中,被人为地加上了特权的滤镜。这种炫耀,本身就是对规则的轻蔑。真正令人不安的,不是事件的轻重,而是这种“我有人脉”的自信从何而来,当事人又为何能得意洋洋地宣之于口?


这背后,还是那种根深蒂固的“关系意识”:把法治社会的底线当成炫耀资本,把普通执法过程包装成特权秀。这种心态是一种价值观层面的“倒置”,它模糊了对错的界限,消解了社会对法治的敬畏。

同时,这种心态也具有某种“传染性”,一旦扩散,社会运行的秩序容易被侵蚀。人们不再相信制度的力量,而是转向相信“关系”的力量,这才是真正危险的滑坡。


客观来看,在这起录音事件中,“捞人”的口舌之快只是一个插曲,并不是曝光录音、维权的主题,却突然引爆了舆论,是因为它触碰到了当前社会的神经——对公平正义的高度敏感。当事人的权利之争,或许还有各自主张的余地,但炫耀特权的姿态,展现出一种超越规则、凌驾秩序的可能,这是公众不能容忍的。

近些年类似的事件并不罕见,往往都引发巨大的波澜。这些案例也让这种炫耀特权、制造虚幻“优越感”,更像是一种不少人共同的心理惯性,潜藏于日常的言谈举止与思维深处。

因此,相比于批评个人,如何根除这种思维更值得思考。首先当然是严肃处理个人,向当事人以及公众传递一个信号:炫耀特权,此路不通。从每一起个例入手,给跑偏的价值观纠偏。另一方面,也要在制度和文化层面形成长期约束。只有当制度足够清晰有力,所谓的“关系”才会无从生根。与此同时,也要在社会文化层面重塑一种以规则为荣的价值取向,让所有人达成共识:那些看似幽默打趣的吹嘘、玩笑,终究是一种应被批判的羞耻。

归根结底,只有当制度的威严深入人心,当守法成为一种被尊重的身份象征,那些依赖关系、仗势取巧的思维才会被一点点淘汰,那些炫耀、嚣张才会从公开表达中彻底消失。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08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