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工作群的逢场作戏 现在的年轻人不想装了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题图 | Unsplash

翟学伟的学术研究一直以来都是围绕着人情、面子等主题,以及与此相关的关系与权力展开。在《人伦、耻感与关系向度:儒家的社会学研究》中,翟学伟曾经指出,中国人的交往模式属于长程性与低选择性的关系,这种“关系”属于关系向度中的固定关系,人与人之间是彼此捆绑和牵扯在一起的,其间的大多数个体行为方式都会据此形成,而拥有了这样的“关系”,也会给中国人带来实质上的安全感。


为了在这样的关系结构中生存,许多个体往往会策略性地放弃自己的意愿,哪怕有很多欲望、想法、真话乃至泄愤之语,都不能说给家人、朋友和老乡听;非但如此,人们还常常不得不顾及他人的感受,迎合他人的需要。故而“人情”来自交往形式上的不得已,是与“礼”和“面子”相伴相生的。

当然,讲究人情和面子的交往模式,其实也是一种重要的策略。有了这样的交往模式,人们表面上可以和平共处、相安无事,但私底下却可能钩心斗角或想要搞垮对方。因为在此类关系结构中,外在的委婉和客气同内在的谋划和暗算是并存的。




2024年8月18日,北京三里屯。一名女性在海报墙前看手机。(图/CFP)

互联网的存在,挑战了中国人偏爱“给人面子”“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的社交文化。翟学伟举例说明:“教授上课时打电话,学生不敢当面批评,放到网上讨论后,就在现实中制约了教授的课堂行为。”可见,互联网的存在激发了原先关系中几乎不可能发生的曝光和举报行为,从而遏制了现实中的“给面子”行为。过去,人们在固定关系中知道“祸从口出”“隔墙有耳”,不能得罪人,但如今这些情绪常常会在互联网上得到释放。


尽管互联网上的交际有释放情绪的功能,但翟学伟也注意到,互联网并不是对熟人社会进行简单的“破坏”,它也可能同时放大熟人社会的很多特征。“互联网的强大会导致中国人在现实关系运作方面显示出更大的能量。”对此,他发出了这样的疑问:“娱乐化的背后是否深藏着中国人所谓的逢场作戏呢?”

日前,《新周刊》对翟学伟进行了专访,以下为专访实录。

线下的“逢场作戏”有成本,线上则变得容易《新周刊》:在有导师的聊天群里,导师发话,学生就发“鲜花”“点赞”等表情包。你怎么看待这样的现象?这是在互联网上的“逢场作戏”吗?

翟学伟:线下的“逢场作戏”是有成本的,大家开车或乘地铁、公交车到一个地方去聚会,说不定还要练习怎么当面把话说得好听一点,但是线上的逢场作戏却变得很容易。比如在微信群里,第一个人编写了一段尊师重教的文字或“教师节快乐”祝词,然后配上几朵“鲜花”或其他表情包,后面的人都会一连串地复制粘贴再发送。在一个群里,当一个人抢先说了一句贺语——无论是他的心声,还是奉承人的表现,其他人都容易认为自己不这么做会不好,而做也未必发自内心,所以复制粘贴再发送就是最佳方式。他们既不失礼,也表现得合群;既证明了自己不是另类,也不表明自己的真心。
点个赞吧!您的鼓励让我们进步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8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