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烧了"两套房送娃去美国,如今后悔了么?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美国留学这条赛道上,美高从来都是自带“滤镜”的存在。


每年藤校放榜季,美高学生拿哈耶普斯麻offer的,比国内顶尖高中多出的不止一点点。

更扎心的是,美高的“分母”还比陆高小得多。


当然能把孩子拱去美高的父母也并非凡人:既要掏得出每年百万的学费,更要狠得下心让14岁的孩子独自面对跨洋的孤独、文化的碰撞,甚至隐性的歧视。

今天要分享的两娃妈Sherry,是位实打实的“美高过来人”。

大女儿从公立初中转去美高,西北毕业后,又在巴黎高商深造回国。

小女儿则从国内双语学校申上美高,目前正在波士顿大学就读,两个孩子完整走完低龄留学的全周期。

她的故事里没有“砸钱躺赢”的爽文剧情,反而将中产家庭送孩子读美高最为真实的一面娓娓道来。

从她身上我们看到教育投资的本质,从来不是买一张名校门票,而是养出一个能扛事的孩子。

(为方便阅读,下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

01

“妈妈,我要去美国念书”

大女儿米雪第一次说要去美国,还是小学五年级。我没当真,反而跟她泼冷水:“先把中文学好再说。”

我始终觉得,低龄留学的第一步不是学英语,是扎稳中文的根。


身边太多朋友的孩子在美国长大,回上海连“外婆”都叫不出口,父母悔得捶胸顿足,当初该逼TA学中文的!

我不想让孩子有这种遗憾,所以米雪的初中,我坚持让她读公立。等她把初中知识学扎实,也等我们确认她不是一时冲动。

这一等,就是四年。




其实从她提出想去留学开始,我们全家就默默进入“备战模式”:她自己刷托福、练SSAT,我和老公则开始研究学校。我们没有跟风选排名,而是带着她跑遍美东的小镇,用一个国庆假期自驾探了10所学校。

真正让我下定决心的,不是孩子对美高的执念,是她的“清醒”。

出发前我跟她把丑话说透:“去了之后没人给你洗袜子,遇到有人欺负你,妈妈要飞13个小时到纽约,再开车3小时去你的学校。这些你都能扛吗?”她没犹豫,只说:“我试试。”

后来的故事证明,“试试”这两个字,比任何成绩都重要。

米雪刚去美高的第二年,就遭遇了隐性霸凌。她竞选社团社长,因为是里面唯一的亚洲人,提的任何建议都被无视,甚至有人故意在她发言时转身聊天。

那天她第一次哭着给我打电话,我没说“不行就回来”,而是让她找校长:“你没错,为什么要忍?”

最后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公开强调“包容性”,米雪也没再退缩,后来不仅当上了舞蹈社的社长,还经常带着社团编的中国风舞蹈,在学校演出,收获了满堂彩。

现在回想,这段经历比她考上名校更珍贵:在国内公立学校,她可能永远是“听话的好学生”,但在美高,她学会了“为自己发声”。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4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443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12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