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关税: 中美稀土、对俄制裁、东盟关税 背后都有地缘答案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进入特朗普(专题)(Donald Trump,又译川普)第二任期,全球经济互赖似乎愈发成为武器。


首先是特朗普本人带头开打的关税战,可以说是大棒挥舞、馀波荡漾。部分国家例如日本(专题),因为与美国的特殊关系,所以能用相对好看的数字结束撕扯;多数国家却没有这种运气,而是必须在谈判过程往复周旋,甚至被扒掉好几层皮。

但关税本身虽然是经济工具,却也始终夹杂地缘考虑。例如特朗普10月26日出席东盟(ASEAN)会议时,就在见证泰国与柬埔寨就边界问题签署协议后,带领旗下政府官员分别与泰国、柬埔寨、马来西亚达成多项贸易协议,并将对三国的大部份产品关税统一设定为19%。显然,这是有意扩大美国与东盟国家合作,借此冲澹RCEP对中国区域影响力的利好。


再来就是俄乌战争背景下的对俄制裁,这种操作的终极目标,就是利用制裁推进谈判,进而形塑美国偏好的欧陆秩序。10月25日路透社就引述美国官员与消息人士,表示普京(Vladimir Putin)如果继续拒绝谈判,美国将继制裁俄罗斯两大石油公司后,额外制裁俄罗斯银行业和将石油运往市场的基础设施,同时支持欧洲利用已经冻结的俄罗斯资产,来为乌克兰军方购买武器。

接着是近期升温的中美稀土与大豆博弈。基本上,双方的来回过招既是增加筹码,也要维持「斗而不破」的博弈态势。10月26日,两国在吉隆坡的经贸谈判结束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Scott Bessent)公开表示,自己与中美经贸中方牵头人、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的会谈富有建设性,已为中美元首会谈奠定积极框架,预期中国将推迟扩大稀土许可制度,并会在未来几年内恢复大量购买美国大豆。

可以发现,地缘政治与经济武器的交互浮现,构筑了当代国际互动,但这种现象并非凭空出现,而是受到国际秩序牵引,标志了从「后冷战单极」滑向「多极化国际秩序」,同时复振冷战对峙的新格局。

冷战两极如何互动

首先回顾冷战时代的美苏两极互动。


基本上在两极体系下,地缘政治的军事竞争占据主导地位:两大国都各自建立联盟体系,在竞争最激烈的欧洲美国领导着北约,苏联领导着华约。

与此同时,冷战期间的国防开支来到前所未有的高峰。20世纪30年代初,全球军费开支占全球GDP的3%到3.5%;从1950年到1970年,这一数字上升到7%-8%,在20世纪80年代前半段仍超过5%。整体来看,大国主导明显驱动这些跃升,例如1985年美国占全球军费开支的 30.9%,苏联则占22%。


当然,美苏两强也手握各自的经济工具,来作为地缘战略、军事手段的辅助。例如二战结束后不久,美国就开始支持世界各地的反苏反共政权,要阻止苏联势力进一步扩张,种种做法包括向欧洲提供经济援助、创立布雷顿森林体系、限制本国及盟国与整个苏联集团的贸易、建立广泛的出口管制体系、允许盟国保留歧视美国的贸易政策。

而作为镜像,苏联也在同样逻辑下操作了类似的经济工具,尽管从现实角度来看,莫斯科的经济实力相对较弱,却也还是向许多第三世界国家和社会主义运动提供信贷与支援。

整体来看,在冷战时代的两极结构下,美苏两国都将精力集中到军事竞争领域,不论是核弹头或势力范围。而这背后关键,就在双方彼此的相互恐惧,导致安全问题崛起为重中之重,军事手段也因此成为国家行使权力的主要表现。

相较之下,尽管美苏两强都不排除以经济手段推进战略目的,但在双方都有足够资源抵御外部压力的背景下,经济手段还是相对次要的工具。不过即便如此,冷战经验还是证明,经济权力受到地缘战略调动,经济手段也能驱动强权政治,进一步推动各自的国家利益。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97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