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站在新浪潮岸上的埃裡克·侯麥(圖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法國電影新浪潮小史1959-1968》)是一部關於法國電影新浪潮的文化隨筆,是作者唐棣刊載在思想、文化界極為有影響的《天涯》雜志的專欄集結,該專欄歷時一年,以通俗易懂的語言描寫了1959年至1968年法國影響深遠的電影新浪潮運動,讓很多人對新浪潮有了新的認識。

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一群年輕的影評人拿起攝影機,向僵化的傳統電影宣戰,提倡“作者策略”,呼吁用電影記錄真實的生命體驗。由此,掀起了一場顛覆銀幕的新浪潮運動。


作者以蒙太奇般的筆觸為讀者剪輯出新浪潮光輝的歷史影像,如特呂弗《四百擊》對規則禁錮的突圍,戈達爾《精疲力盡》中“跳切”的實驗手法,瓦爾達《天涯淪落女》中對自由的決絕追求……這本“小史”不僅在講“電影史”,不只是影迷“必讀”,更在講一種關於自由、創新、永不妥協的新浪潮精神,這個精神屬於每個追求自我的年輕人。



以下是《法國電影新浪潮小史1959-1968》)節選。


站在新浪潮岸上的埃裡克·侯麥

法國電影新浪潮開始以前,特呂弗和戈達爾等人還默默無名時,法國電影圈一場關於美國電影(也就是類型片)的論戰,就已經打響了。這場論戰持續了很久,完全可以說,新浪潮就是在這場論戰的基礎上發展出來的。新浪潮群體不能一直打筆仗,於是一有機會證明哪種電影更貼近生活,他們就會立馬奔赴實踐。


應該說,侯麥是新浪潮裡最早有拍片想法的人,不過他的運氣不好,幾次創作都夭折了。1951年左右,戈達爾主演了侯麥的一個9分鍾左右的短片《夏洛和牛排》(1960)。戈達爾那時還未長期戴墨鏡,他在短片裡演一個和女友在房間裡絮叨的男青年。片子真正拍出來時,已經到了新浪潮大幕拉開的年份——1959年。這是新浪潮開始的年份,這一年特呂弗以《四百擊》驚艷影壇,次年戈達爾則以《精疲力盡》一舉成名。

侯麥的處女作《獅子星座》,他自稱“文字占優勢的電影”,卻在商業和評論上都失敗了,直到 1962 年才上映,並且只在一家電影院上映。對此,他說過一句聽起來有些委屈的話:

“當我新浪潮中的同志們取得成功,一部接一部拍片的時候,我卻站在岸上。”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還沒人說話啊,我想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22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