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難民: 走出諾獎得主的難民家庭 "教育是唯一的出路"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2025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學院發布公告,美籍約旦裔化學家奧馬爾·M·亞吉(Omar M. Yaghi)因在金屬有機框架(MOF)材料領域的開創性貢獻,與北川進、理查德·羅布森共同斬獲諾貝爾化學獎。


亞吉在機場轉機時接到了這通來自瑞典的電話,周遭都是行色匆匆的旅客,獲得諾獎的通知讓他感到非常意外:“這種感覺實在太特別了,我很驚訝。”

不過,如果你了解他的人生經歷,你可能會更加驚訝。


不過,如果你了解他的人生經歷,你可能會更加驚訝。



難民營裡的童年

1965年,亞吉出生在約旦首都安曼的巴勒斯坦難民聚居區,家中9個孩子擠在一間沒有通電的土坯房裡,房間的另一半還得留給維持生計的牲畜。對他而言,童年最深刻的記憶有兩個:一是每周或每兩周一次的“供水日”,二是圖書館裡那張神奇的分子結構圖。


“市政供水車只會停留6小時,裝滿所有儲水罐是我童年最重要的任務。”亞吉在采訪中回憶道。在水資源極度匱乏的沙漠地區,這些儲水罐維系著一家人十幾天的生存,渾濁的水沉澱後,上層的清水供飲用,下層的泥水則用來洗衣喂畜。這種對“匱乏”的切身體驗,埋進了他心底,讓他日後對“資源高效利用”有著本能的執念。

他的父親經營著一家小肉鋪,雖幾乎不會讀寫,卻堅信“教育是唯一的出路”,常對孩子們說:“我們擁有的不多,但知識能讓你給予更多。” 這份樸素的信念,成為亞吉前行的最初動力。


10歲那年,亞吉在學校圖書館偶然翻到一本化學啟蒙書,書中復雜的分子結構圖瞬間抓住了他的目光。“我看不懂那些符號,卻被那種對稱的、精密的美震撼了。”



他後來在采訪中坦言,從那天起,他常常省下買食物的錢,用來借閱化學書籍,在作業本上反復描摹分子結構。即便在昏暗的煤油燈下,那些線條也仿佛擁有魔力,讓他暫時忘卻了棚屋的擁擠與生活的窘迫。這份對化學的懵懂熱愛,在資源匱乏的環境中悄然生長,成為照亮他昏暗童年的微光。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4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9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4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