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影视"审美提纯"造就爆款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2025北京文化论坛“剧力无限——剧集精品创作与产业升级新视野”沙龙现场。主办方供图

“对于创作者而言,一切都应该回到创作者的自觉与自省。我们不仅要讨论作品如何对话流量时代,更要讨论创作者如何与自己对话。”日前,在2025北京文化论坛中,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编剧梁振华说。


“我们无法逆转河流,但可以选择做一朵什么样的浪花。”梁振华相信,无论何时,手艺永远是制胜的法宝,创作者的本职是咀嚼生活、深掘人性、凝视时代。

今年北京文化论坛期间,多位影视行业从业者不谋而合,探讨剧集的发展新路径,勾勒出“破圈”与“深耕”并行的中国影视发展新图景。

向下扎根、向上生长

北京文化论坛上亮相的《山花烂漫时》《生万物》《归队》等长剧主创,恰恰告诉观众:艺术品质和流量热度可以达成“完美结合”,深刻题材亦能赢得年轻观众的青睐。

《山花烂漫时》编剧袁子弹在塑造张桂梅校长这个人物时,摒弃“苦难叙事”,着重展现主角作为理想主义者的“高级快乐”,展现张校长“创业”的艰难与热血的同时,也写出她的幽默鲜活性格。同时,这部剧展开了一幅相对广阔的“当代中国中小城市真实的生活画卷”。

袁子弹提出,长剧不能一味求快,它应该像长篇小说,要有宏大的世界观、严密的逻辑、强大的人物魅力等,并且更要承载文化价值,让观众从作品中产生文化认同。

袁子弹形容,这些都是长剧的“余味”。


最近热播的乡土题材剧集《生万物》,创造2025年央视八套平均收视和单日最高收视的双冠佳绩,打破近3年收视纪录。这部剧“以小家讲大家”,通过“把日子过出花”的精神内核,展现人和土地的连接,以及个体的生命力。

爱奇艺高级副总裁、《生万物》总制片人戴莹提到,看后台的“用户画像”,25-35岁用户占比达54%,“说明这部作品深度影响了年轻人进场观看”。

戴莹说,《生万物》和《山花烂漫时》不谋而合的一点是:哪个时代都有自己的苦难和困境,而剧集主创希望描绘单一个体“努力生活的生命力和感染力”,并传递给观众。

土地是中国人的根,孕育着生命,是中国人对家庭情感的依托。《生万物》中,竹筒中的羽毛随春气飞腾,家家户户踅谷仓时高喊着“五谷丰登,粮食满囤”,这些民俗场景引发观众热议;剧中的“扎觅汉”(打零工者)成了流行词,引发年轻人的共情。


戴莹发现,年轻人并非只爱看快餐式内容,他们很渴望从剧集中获取文化价值、知识点与情感共鸣。她感慨,这部剧的好成绩证实了“向下扎根、向上生长的作品能够有很好的反馈”。

创新表达,审美提纯

梁振华说,他每次听到有人谈要“对标”某个爆款的时候,会觉得很刺耳。“‘对标’谁,就意味着先天臣服于谁,就意味着拾谁的余唾。走别人的路,只能算创作上的穷途末路。”

跳出“套路”,追求创新,是影视作品“破圈”、打动观众的关键。

最近播出的电视剧《归队》聚焦大时代下的小人物,在全民抗战的特殊时代里,被战火阴云笼罩的东北大地上,一群在生存线苦苦挣扎的普通抗联战士,历经艰难坎坷,却始终信念如一,奋起反抗坚持归队。

“《归队》没有把镜头对准丰碑,而是对准基石,对准了一些在14年抗战的过程中甚至连名字都没有留下来的普通战士。”北京文化论坛期间,《归队》主演胡军说,自己之所以偏爱剧中“老山东”,是因为这个角色“表面的不完美反衬了其内心坚持的可贵”。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15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