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強烈反對"公司反華言論,姚順宇宣布跳槽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中國官媒環球時報報道:據香港《南華早報》10月8日報道,一名人工智能(AI)領域的中國學者宣布從美國AI初創公司Anthropic離職,加入其競爭對手谷歌的DeepMind實驗室。他表示,Anthropic的“反華言論”是自己離職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據姚順宇(Shunyu Yao)6日在個人博客發布的文章,他在大語言模型Claude的開發商Anthropic工作不到一年就離開。他說自己“強烈反對”該公司的“反華言論”。上個月,Anthropic公司宣布將停止向“中國實體控股的公司”提供人工智能服務,並在內部文件中將中國列為“敵對國家”。對此,姚順宇在文中寫道:“需要說明的是,我相信Anthropic的大多數員工並不同意這種定性,但我認為,我已沒有辦法繼續留下來。”

報道稱,公開資料顯示,姚順宇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後在斯坦福大學獲得理論與數學物理學博士學位,並曾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從事博士後研究。2024年10月,他加入Anthropic,參與研發Claude 3.7 Sonnet大語言模型,該模型已於今年2月發布。


姚順宇表示,他之所以選擇加入Anthropic是因為該公司被視為是“物理學背景的學者進入人工智能研究領域的理想起點之一”。他寫道:“與物理學相比,人工智能的發展速度快得驚人。回顧過去一年,我對已發生的變化感到震驚。”

《南華早報》報道稱,近年來,包括OpenAI在內的多家美國AI公司對中國的負面言論增加,包括直接點名來自中國的競爭者DeepSeek公司。一名要求匿名的前員工透露,OpenAI內部部分來自中國等國的技術人員對公司的相關言論感到不安。

相比之下,谷歌DeepMind首席執行官德米斯·哈薩比斯(Demis Hassabis)呼吁中美兩國在人工智能安全等共同關切的領域加強合作。目前,姚順宇已跳槽加入谷歌DeepMind的大語言模型“雙子星”(Gemini)團隊,負責參與開發該公司的基礎模型。

針對Anthropic公司針對中國企業的相關做法,中國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在9月5日表示不了解具體情況,並強調中方一貫反對將科技和經貿問題政治化、工具化、武器化,這一做法不利於任何一方。

原文鏈接:

My infant year as an AI researcher — Moving from physics to AI


我作為人工智能研究員的幼年歲月——從物理學轉向人工智能

Shortly after I left Berkeley postdoc and joined Anthropic, I was planning to write a short article, mostly as a note for myself, about my thought process behind leaving physics and join AI research.

在我離開伯克利博士後並加入 Anthropic 後不久,我本打算寫一篇短文,主要作為給自己的記錄,說明我離開物理學並投身人工智能研究的思考過程。


Yet, I have never got time to write those down due to the intense work at Anthropic :) Until last Friday(Sept.19), I resigned from Anthropic and got a week’s break before I joined Google DeepMind.

然而,由於在 Anthropic 的緊張工作,我一直沒有時間把這些寫下來 :) 直到上周五(9 月 19 日),我從 Anthropic 辭職,並在加入 Google DeepMind 之前休息了一周。

Why did I leave physics, and why did I choose AI

我為什麼離開物理學、為什麼選擇人工智能

Mostly because I want to find a direction that have more chances for young people. Theoretical physics is an amazing field for training: it is intellectual challenging, deep and require technics from wide variety of fields including math, computer science(eg.complexity theory) and of course, physics itself. Yet, this field has running out of experiments for many years. A field without experiments can be problematic in many different ways, for example, it will be hard to judge objectively the importance of a theoretical work. It will also be hard to unblock disagreements/confusions just by systematical experiments.


主要是因為我想尋找一個對年輕人有更多機會的方向。理論物理是一個極好的訓練場:它在智力上具有挑戰性、深刻,並且需要來自包括數學、計算機科學(例如復雜性理論)以及當然還有物理學本身在內的多種技術。然而,多年來這個領域的實驗越來越少。一個沒有實驗的領域在許多方面都會出現問題,例如,很難客觀地判斷一項理論工作的意義。僅靠系統性的實驗也很難解決分歧或澄清困惑。
不錯的新聞,我要點贊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上一頁123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164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8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