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中国国庆: 国庆重看《阿凡达:水之道》,我对第三部的前景非常担忧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这个国庆假期重看《阿凡达:水之道》,感到非常失望。


曾经我相当喜欢这部续集,但现在,一种感觉愈发清晰:它在许多方面都以极为忠实的方式大大加强前作的方法同时,却又某种程度上彻底遗失了前作的核心。

回想起来,《阿凡达》第一部的主题与其技术其实是完美同构的,或者说,它的主题就是它所使用的技术本身:一个瘫痪的士兵,其真实身体被禁锢在实验室的容器中,通过技术链接进入一个虚拟的化身/阿凡达(avatar),去探索一个高度虚拟的世界,即潘多拉星球;而观众,其真实身体被固定在影院的座位中,戴上3D眼镜、通过当时仍然崭新的技术去体验一个虚拟的电影世界。


两者之间存在某种显而易见的镜像性。影片从未试图渲染潘多拉的“真实”,相反,它大方地承认并庆祝其自身之为一种惊人奇观的虚拟性。杰克·萨利第一次以阿凡达的形态在这个世界奔跑时所展现的“惊奇”,成为了对观影行为本身的隐喻,直接呼应了观众在面对革命性3D技术时所感受到的那种属于新媒介的、纯粹的视觉惊奇。从这个意义上说,《阿凡达》当然是影史上最昂贵的元电影。



在《阿凡达》里,这两种蓝色获得了双重意义上的统一

潘多拉作为一个“虚拟世界”的证据,可见于卡梅隆对蓝色的使用。在他的作品序列中,长期存在着两种被认为截然不同甚至相互对立的蓝色:一种是《终结者》与《异形2》里那种泛着电路与金属光泽的“机器之蓝”,它冰冷、非生命、象征着工业与危险。


另一种则是他在《深渊》及其众多海洋纪录片里所迷恋的“生命之蓝”,它是有机的、自然的,指向地球生命的摇篮。

然而在《阿凡达》里,这两种蓝色获得了双重意义上的统一。一方面,纳威人的蓝色皮肤是自然的,它既是海洋的颜色,又因其在陆地生物中的罕见性而具备强烈的异域生命的风情。

但另一方面,模仿纳威人的“阿凡达”又是尖端生物科技的产物,是在实验室中培育的人造物。这种双重性延伸至整个潘多拉的生态系统:伊娃那种万物互联的设定,既像是一种泛神论式的自然整体论,又像是一个生物科技意义上的互联网,比如那棵能够存储祖先记忆的灵魂之树,就如同一个云端数据库,而不同生物通过神经接口的连接,其形式非常类似某种数据传输接口。这进一步证明了潘多拉的本质,是一个技术与自然、虚拟与有机高度融合的混合世界。




在《水之道》中,杰克完全变成了一个归化了本土原始文化的生物。

《水之道》则彻底瓦解了这一精妙的结构。

首先,杰克的“化身”(avatar)已成其“真身”,他不再是一个为体验虚拟而打造的技术载具,而完全变成了一个归化了本土原始文化的生物(除了手指数量的区别,我们还记得他的身体其实不是“自然”的吗?),因此自然也不再构成观众的虚拟视点的一个象征代理。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这条新闻还没有人评论喔,等着您的高见呢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63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2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