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News

Forums

Realty

大温餐馆点评

Car

Education

Yellow Page

Travel

坂口志文教授获诺贝尔奖,宣布20年内癌症可治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10月6日晚,瑞典诺贝尔奖评审委员会宣布,将202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大阪大学特任教授坂口志文(74岁)等三人。这是继去年日本(专题)原子弹爆炸受害者团体协议会获得和平奖后,日本连续第二年获得诺贝尔奖。


这是日本个人获得的第29个诺贝尔奖,而在生理学或医学奖领域,则是继2018年本庶佑教授之后日本的第6位获奖者。




坂口教授因发现抑制过度免疫反应的“制御性T细胞”而获奖。这不仅仅是日本科学界的盛事,更是人类对免疫系统认知的一次飞跃。坂口教授发现的“制御性T细胞”,就像人体免疫系统的“刹车”,它像免疫系统的“保安队”,能抑制过度反应,避免自身免疫暴走或肿瘤逃逸。这项发现,不仅颠覆了免疫学的传统认知,还为癌症、自身免疫疾病和器官移植等领域的治疗开辟了新路径。

坂口志文教授出生于1951年,是在日本滋贺县的一个小村庄里长大。那是琵琶湖畔的一个宁静地方,姉川河水静静流淌,坂口小时候常常骑自行车去湖边玩耍。家庭环境朴素,父亲是高中教师,曾梦想成为研究者,却因二战从军八年而放弃。母亲淑子女士则是一位长寿的老人,直到104岁才离世,她一直期盼儿子能获得诺贝尔奖,可惜只差一年。


坂口从小就是个优等生,文理皆通。中学时,他加入美术部,梦想成为画家,还沉迷于文学,甚至对哲学感兴趣。希腊哲学学者田中美知太郎的书和物理学家渡边慧的着作,让他着迷。他一度想学精神科医学,因为那里融合了哲学元素,能探讨“二律背反”的神秘——比如血液在伤口凝固却不能在血管内凝固,这种矛盾让他联想到免疫系统的“自我”与“非自我”辨识。

不过,母亲家系多出医师,劝他走理科道路。坂口妥协了,考入京都大学医学部。大学时代,他对病理学着迷,尤其对自身免疫疾病感兴趣。那时,京都大学正值学园纷争后,秩序尚未重建,他中途退学,转去爱知县癌症中心做无薪研究生。为了生计,他每周几晚在医院值班,剩下的时间钻研免疫。1983年,他获得博士学位后,赴美留学,辗转斯坦福大学、加州(专题)大学等四家研究所。那是艰苦的日子,他像“乌冬面一样迟钝”的性格,让他不受外界干扰,专注研究。1985年,在美国留学期间,他通过小鼠实验发现,如果移除某些T细胞,自身免疫疾病就会发作。这让他提出“免疫抑制细胞”的假设,当时学界主流认为免疫只负责攻击,不存在“刹车”细胞,他的观点被视为异端。


坂口教授的妻子教子女士(下图),是他的研究伙伴。两人相遇于1977年爱知县癌症中心的一次夏日参观会。教子是名古屋市立大学医学生,第一眼觉得坂口“认真朴素,但眼睛里闪着饥渴的光芒”。



婚后,他们一同赴美,教子作为助手参与实验,两人像小团队一样,照顾实验动物、解析细胞。1990年回国后,坂口教授在京都大学再生医科学研究所任职。1991年,他确认了“CD25”蛋白作为控制性T细胞的标志物。1995年,正式证明其存在。2003年,发现Foxp3基因是其核心开关。这一系列发现,让他从“异端”变成免疫学先锋。2011年,他转至大阪大学免疫学前沿研究中心,担任特任教授至今。值得一提的是,他还创办了初创企业RegCell,旨在将研究转化为治疗药物。坂口的职业生涯,如同一场长跑:从无薪研究生,到诺贝尔得主,他获奖时已是74岁高龄,却仍活跃在实验室。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Prev Page123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35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