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News

Forums

Realty

大温餐馆点评

Car

Education

Yellow Page

Travel

诺奖:研究所辍学 坂口志文找到免疫系统「刹车」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美国学者布朗柯(左起)、蓝斯德尔与日本(专题)学者坂口志文共享2025年诺贝尔生医奖殊荣。(美联社)

2025年诺贝尔生医奖桂冠得主在台湾(专题)6日傍晚5时30分于瑞典揭晓,美国学者布朗柯布朗柯(Mary E. Brunkow)、蓝斯德尔(Fred Ramsdell)与日本学者坂口志文共享殊荣,关键在于坂口30年前发现的人体「调节性T细胞」,有如「保全人员」阻止免疫细胞攻击人体。诺奖委员会揭晓结果前一一致电得主,第一时间仅联系到坂口志文,74岁的坂口强调这是极大光荣。他原以为要等到相关研究具备更成熟的临床应用后才可能获奖,因此颇感意外。


综合外媒报导,诺贝尔医学奖委员会秘书普尔曼(Thomas Perlmann)表示,得奖人公布前,他仅透过电话联系上坂口志文,当时在研究室的坂口闻讯非常吃惊。由于时差关系,普尔曼未能及时联系人在美国的布朗柯及蓝斯德尔,他以语音留言向2人通报好消息。

坂口志文6日傍晚在大坂大学免疫学前沿研究中心特任教授实验室前受访,他直呼「非常荣幸」。校内事前设置了新闻直播室,斯德哥尔摩现场念出坂口的名字时,直播室顿时爆出欢呼声,实验室响起热烈掌声。坂口老家滋贺县长滨市官网也发布喜讯。

期许「难治疾病找到疗法」




2025年诺贝尔生医奖得主之一坂口志文,6日在任教的大坂大学召开记者会,笑容满面。(美联社)


坂口在台湾时间晚间7时记者会,先向多年来共事、支持他的许多人士及学生致谢:「原以为等我们的研究对人类更有用、临床更有成效并取得进一步发展后或许会得到某种奖励,此时获诺贝尔奖让我非常惊讶与荣幸」。提及研究领域,他说:「医学不断进步。与我辈童年相比,传染病研究、疫苗癌症治疗都有所进展,部分疾病仍有待找到治疗方法,自体免疫疾病是其一。基础研究进步有助疾病防治,希望我们正在努力的事情能成为这方面的例子。我相信,目前难治的疾病最终也能找到治疗法。」

免疫系统的「刹车」

坂口1976年毕业于京都大学医学院,1977年自京大医学研究所辍学后进入爱知县癌症中心,爱知县成为奠定研究之路的基础。1995年坂口发表了发现「调节性T细胞」(TREG)论文,为布朗柯、蓝斯德尔后续研究立下开端。免疫细胞异常运作攻击身体时,TREG能发挥抑制作用。与坂口合作多年的中外制药社长奥田修形容,TREG有如免疫系统的「刹车」,为免疫学乃至整个医学领域带来重大转折。与坂口同为特聘教授的审良静男称赞他治学严谨,不轻易发表数据,内容精准且反覆进行关键研究。

坂口曾任爱知县癌研究中心研究生、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客座研究员、美国丹佛大学客座研究员,1995年起担任东京都老年医学研究所免疫病理学系主任,1999年起任京都大学创生医科学研究所教授、2007年至2011年担任所长;2011年4月起任大坂大学前沿研究中心教授,现为特任教授。他也是京都大学名誉教授,2015年获加拿大(专题)盖尔德纳国际奖(Canada Gairdner International Award)、2019年获日本文化勳章、2020年获德国罗伯柯赫奖(Robert Koch Award)。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还没人说话啊,我想来说几句
Prev Page12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636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4 Seco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