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马斯克: 全球最贵机器人公司背后 让马斯克感到威胁的"85后"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从被所有风投拒绝到硅谷巨头竞相押注,布雷特·阿德考克(Brett Adcock)只用三年时间就把Figure AI打造成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当地时间9月16日,美国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 AI宣布完成C轮融资,筹集资金超过10亿美元。融资完成后,公司估值跃升至390亿美元,成为目前全球估值最高的人形机器人公司。

本轮融资由投资机构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英伟达、英特尔、LG科技风投、赛富时等多家科技巨头参与跟投。


自2022年成立以来,Figure AI始终专注于通用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融资节奏极为迅速:2023年5月,完成7000万美元A轮融资,由Parkway Venture Capital领投;两个月后,再获900万美元A+轮融资,英特尔资本等机构参与;2024年2月,完成约6.75亿美元B轮融资,估值达26亿美元,投资方包括微软、英伟达及亚马逊旗下基金等。

在不到两年时间里,Figure AI的估值增长约14倍,展现出资本市场对其技术路径与发展前景的高度认可。公司还曾宣布与OpenAI建立合作伙伴关系,由OpenAI为其机器人开发专用AI模型,以增强其语言处理与推理能力。

Figure AI的长期目标是实现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量产,并打造相应的AI引擎及训练数据系统。公司CEO阿德考克强调:“我们首次在技术上具备了实现这一目标的全部条件。”

当前,具身智能赛道热度持续攀升,大额融资频发。Figure AI的快速崛起与高额估值,也使其成为国内投资人对比宇树科技等本土企业时的参照对象。硅谷巨头纷纷重注之下,其背后逻辑值得深入解读。

快速崛起的Figure AI

公司创立之初,创始人阿德考克便设定了一个明确的目标:直接开发通用人形机器人。

他坚信,轮式或特定形态的机器人只是短期内的“局部最优解”。尽管这类设计能更快实现特定功能,但从通用具身智能的远景来看,它们反而可能成为长期发展的障碍。

“我们生活的世界——从工厂布局、工具尺寸到家庭环境——本质上都是为人类的双手与双脚设计的,”阿德考克解释道,“如果不从一开始就围绕正确的系统进行构建,未来必将面临巨大的转型挑战。”


基于这一核心理念,Figure AI制定了双轨并行的市场策略。

短期之内,公司聚焦于劳动力市场,涵盖制造业、物流、仓储和零售等领域。尽管这些商业环境复杂,但与千变万化的家庭环境相比,其任务重复性和结构化程度更高,更利于技术早期部署。阿德考克指出,这部分市场占据全球“一半的GDP”,存在巨大的商业价值和日益严重的劳动力短缺问题。

长期来看,公司目标是让机器人进入家庭。阿德考克承认,这是一项“难上千倍”的终极挑战,但他坚信,一旦技术成熟,家庭将是“成百上千倍”的广阔市场。人形机器人有望在十年内进入家庭,从事真正有用的自主工作。


成立不到一年的时间里,Figure AI团队从零开始,成功设计出了人形机器人的大部分部件。2023年3月,Figure AI首款人形机器人Figure 01正式面世。这款机器人不仅能够完成诸如搬箱子等简单的体力任务,还能通过观察人类的示范动作,自主学会煮咖啡

2024年8月,Figure AI推出了续航能力更强、计算推理能力更出色且软件系统更为先进的Figure 02。此外,它还会使用OpenAI的模型来进行自然语言交流。

然而,公司在技术路径上于2025年2月做出重大调整:终止与OpenAI的合作。阿德考克指出,要实现人形机器人的规模化应用,必须实现AI与硬件的深度耦合。“我们不能将AI模型外包,正如我们不能外包硬件一样。”

公司随即全力转向自研的端到端机器人AI模型——Helix。这套系统被外界视为Figure AI的“关键法宝”,是首个能对机器人上半身(头、躯干、手腕与手指)实现高频连续控制的视觉-语言-动作模型。它能够将视觉与语义信息直接转化为连贯动作,无需对每个动作进行单独训练,显着提升了机器人的泛化与协作能力。

在公开演示中,搭载Helix的AI系统成功实现了同时操控两台机器人协同作业,引发关注。

2025年5月,第三代机器人Figure 03正式推出。随后,Figure AI通过一系列视频展示了其机器人执行物流分拣、洗衣、叠衣及摆放碗碟等任务的能力,技术表现令人瞩目。

然而,由于这些演示多在受控环境中进行,其真实场景下的稳定性仍受到质疑。有业内人士指出,在预设好的实验环境中,机器人动作流畅,但进入工厂、家庭等开放场景后,其可靠性将面临严峻考验。
不错的新闻,我要点赞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3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559 秒 and 3 DB Queries in 0.001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