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一位華裔數學家40年目睹之怪現狀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美國教育家和數學家關於“數學教育”長期論戰累積而成的彌漫在北美上空。那麼,“我們需要什麼樣的數學教育?”


這是一個好問題,因為它對中美兩國師生都是至關重要的大問題。但,這又是一個極難回答的問題。

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中國數學教育家、職業數學家、中小學數學老師、修數學課的青少年學生、甚至是學生家長,對“數學教育”的釋義、理解及觀念可能彼此大相徑庭,提出的求解思路甚至可能南轅北轍。


然而,集思廣益、暢所欲言,先觀察、後思索、想出路、提方案,總是解決棘手問題的一個良策。

今年六月一日,我從教了整整三十五年書的一所美國研究型公立大學正式退休,積累了對這個國家從初等到高等數學教育方方面面的若幹觀察。在這篇文章裡,我試圖描述我所看到乃至親身體驗的美國數學教育,並提出自己的點滴感想,以拋磚引玉。

01

14-5等於11?

我於1986年元旦赴美,去了密歇根州立大學數學系讀博士學位。為了獲得工作報酬支付讀書及生活開銷,我同時也在系裡擔任教學助理,先當習題課老師,後主講小班初等微積分。

1990年獲得學位後,我應聘擔任另一所州立大學的正式助理教授而開始全職教書,直至退休。

之前,我在國內也教過數學,最早的實踐是在14周歲那年,剛高中畢業不久的我當了一個月的代課老師,教了一個初中班的數學,第一節課講的是怎樣計算球冠的體積。


1984年在本科母校南京大學數學系拿到碩士學位後,我留系任教,第一個學年教了物理系和天文系新生的基礎課“甲類高等數學”,第二個學年的秋季學期教了本系大四學生的專業課“最優化理論和方法”,然後我就出國留學去了。

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利用回國訪問的機會,我也曾在多地多次講授過大學數學課程。這樣說來,我在中美兩國都教過書,對兩國的教育尤其是數學教育有進行一些比較的基礎。



我對美國數學教育的初步印象產生在我到達留學目的地密歇根州立大學後的第一個學季中,2016年,商務印書館出版了我的書《親歷美國教育:三十年的體驗與思考》,書中第三章專門回憶了我這個新來乍到的外國研究生“新的發現”,包括對美國理工科大學生數學知識現狀的發現:


“來到占地面積可以覆蓋五十個南大鼓樓老校區的密歇根州立大學,第一次給美國大學生教室答疑前,我想,班上是全世界最發達國家的學生,他們的腦子也一定是最靈光的,知識也一定是最豐富的,一定要使出渾身解數教,不能讓他們小看自己。

沒想到,一個小時下來,學生問的問題十分簡單,都是我想都不要想就能完全回答的。比如像多項式這樣的最簡單初等函數的導數運算,或一元二次方程的求根公式。

我驚訝地發現,大部分人都背不出我們從小就記得滾瓜爛熟的最基本代數恒等式,像平方差公式之類的。我甚至都懷疑他們是否讀過高中,因為這些初等代數的知識對於中國的大部分初中生,都已掌握得透熟。

這樣的學生畢業後,真的能成為美國各行各業到處都有的傑出科學家和工程師嗎?剛剛進入美國高等教育體系的我,真是百思不得其解。”

我當時的日記中還記下了另一件事。

那天是1986年10月9日,我因監考所教習題課班級的期中考試而在教室內來回走動,無意中瞟見一名女生在答卷上將14-5的答案寫成等於11,目睹此等中國小學一年級水平的算術錯誤,我心生憐憫之心,便用手指了一指這個“等式”暗示她再好好地算一下,但她卻堅持回答我:“Yes, it’s eleven(對,就是11)”。我於是無計可施,舉手投降。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上一頁12345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4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2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