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前往中國的美國人回國後 感到震撼和不知所措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DAVID WALLACE-WELLS:中國告別綠色“內卷”是福是禍?


周日是“太陽日”——一個全國性的氣候行動主義活動,與紐約氣候周開幕同步,它旨在慶祝這樣一個事實:盡管你可能對地球的未來感到悲觀或無望,但至少太陽能正在蓬勃發展。

過去幾年,我也持續強調了這一主題,包括最近為《紐約時報雜志》撰寫的一篇關於氣候地緣政治現狀的文章。自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巴黎協定》承諾開啟氣候政治新時代以來的十年,富裕國家大多已不再將全球變暖作為政治關切,當年締結氣候目標所依賴的全球團結精神也日漸消逝。


但可再生能源仍在迅猛發展,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中國作為綠色工業巨頭的驚人崛起。從任何客觀標准來看,全球能源轉型的步伐仍然遠遠不足。但去年,可再生能源占全球新增電力的93%——截至7月,全球74%的風能和太陽能項目由中國建設。

當然,這不僅僅是關於氣候行動的故事,因為現在是由一個全球大國控制多個常被人們隨口稱為未來產業的重大領域。“去碳化議程不僅僅是重新安排市場或產業政策,實際上是新地緣政治秩序的熔爐,”尼爾斯·吉爾曼本月在《外交政策》雜志中若有所指地說。“能源轉型可能成為新的生態意識形態冷戰的中心。”(後文將進一步探討這種競爭的變化形態。)

但即便從純粹的氣候政治角度看,中國的崛起也讓富裕國家的一些觀察人士感到不安,因為這使得美國歐洲看起來像是次要角色,而他們一直認為這是一出考驗西方領導力的道德劇。同時,這似乎也削弱了西方氣候活動人士的作用,並顛倒了長期以來能源現實主義者的論點,他們曾認為鑒於中國排放的規模和軌跡,美國的行動介於無意義和適得其反之間。現在,他們都不得不面對一種可能性:全球能源轉型這一重要項目可能將主要由一個在西方權力走廊之外運作的對手推動。




這個項目規模有多大?僅在2025年上半年,中國安裝的太陽能容量就超過美國截至去年底的歷史總量,是全球其他國家同期太陽能總量的兩倍,幾乎是排名第二的印度的11倍(美國位列第三)。同樣引人注目的是中國在海外綠色制造的投資流動,根據約翰斯·霍普金斯大學淨零工業政策實驗室的最新報告,自2022年以來中國在海外的相關投資超過了2000億美元——按通貨膨脹調整後的美元計算,這一金額超過了馬歇爾計劃。

對許多支持氣候行動的人來說,這看起來像是一種解救:如果富裕國家行動不夠迅速,一個新興力量挺身而出,接過了主導權。(對一些氣候左派來說,這在意識形態上可能也是一件美事——這是對西方傲慢和冷漠的一種懲罰。)


但對於最關心氣候變化的人來說,這也帶來了一些令人不安的影響。一年前,我在一篇探討中國綠色工業革命驚人規模的專欄中問道:“如果中國不再試圖拯救世界,會發生什麼?”

當時這個問題有些戲謔,因為中國的可再生技術安裝速度仍在朝正確方向快速發展(而且北京推行綠色產業政策的主要動機並非出於慷慨)。

但現在中國的故事也在發生變化,盡管北京似乎不會突然關閉綠色制造和可再生能源出口的閥門,但綠色資金流的趨勢並不明朗。今年的半年安裝總量令人咋舌,部分反映了開發商在某項補貼到期前趕工完成項目的沖動。自5月達到峰值後,安裝量顯著下降,預計將出現長期放緩。總體而言,投資支出正呈現斷崖式下跌。

大約一年前,中國高層官員開始公開討論一個常被稱為“內卷”的問題——國內公司陷入如此激烈的價格競爭,以至於(例如,生產越來越多、越來越便宜的太陽能板)幾乎沒有公司能夠盈利。
點個贊吧!您的鼓勵讓我們進步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上一頁12下一頁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在此頁閱讀全文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19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8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