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學學中國? 加拿大年輕人受夠了"小費文化"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在加拿大,吃飯給小費早已是“常識”。但如今,這個“潛規則”正在不斷膨脹,甚至讓很多年輕人直呼:快到極限了!


埃德蒙頓22歲的留學生Ren Alva並不吝嗇於給小費。他認為,服務人員提供了好的服務就該得到獎勵,節假日或特殊活動後他甚至會給更多。但在最近一次去農場摘草莓後,結賬時竟也彈出了“小費提示”,這讓他很驚訝。

“我們是自己動手摘的。”Alva說,“他們什麼都沒做。我甚至不知道這錢最後能到誰手裡......”


同樣,來自新不倫瑞克省聖約翰市的Jacob Burris也表示,他只會在堂食餐廳給小費,而且還要看服務質量。

“小費不應該是因為別人‘只是完成了自己的工作’。”這位24歲的年輕人說。

一項由報稅公司H&R Block Canada最近進行的調查顯示,大多數加拿大人,尤其是18到34歲的年輕人,都認為小費文化已經“失控”,而且目前的默認小費選項過高。

受訪者還表示,小費提示也出現在越來越多意想不到的場所。有人說,他們在學生便利店、物理治療診所等地方也看到了小費提示。



心理壓力:不給小費很愧疚

調查對象還坦言,哪怕心裡不舒服,最後還是硬著頭皮點下“給小費”。

稅務專家Yannick Lemay說得很直白:“人們是被迫的,不給覺得不好意思,最後還是掏錢了。”

多倫多都會大學的學生Aditi Roy(在中國香港長大)就是一個常給小費的人。她坦言,不付小費會帶來強烈的心理負擔。


“20%的小費實在離譜,”她說,“但如果我選擇不付,就會覺得很內疚。”

Roy說,在亞洲,小費文化幾乎不存在,顧客只需支付少量服務費即可。

“加拿大真的該摒棄這種小費文化。”她直言。

也有人不贊同“廢除小費”


剛剛大學畢業的Milly Squires曾做過6年服務員。她說自己現在依然會給小費,有時甚至高達25%,但原因不是愧疚,而是餐館的小費分攤制度(tip pooling)。

“服務員要把銷售額的一部分分給餐館裡的其他人,”Squires解釋,“包括迎賓員、廚房員工、清台員和調酒師。”

“這意味著如果你接待一桌客人,賬單是100元,而他們沒給小費,你反而得自己掏5元來補。”

相比之下,麥當勞等大型連鎖店則明確表示不接受小費,因為餐廳是“團隊環境”,不是為了“獎勵個人”。

替代方案:服務費 or 加薪?

一些年輕人建議,加拿大應該學習歐洲中國,直接收取“服務費”,而不是逼顧客每次被迫在小費提示前掙扎。

Roy也贊同可以用服務費取代小費,但她認為真正的解決辦法是加薪:“應該給這些人應得的薪酬,而不是讓他們依賴小費過活。工資沒漲,生活成本卻在上漲。這只會造成更糟糕的經濟困境。”
1     無評論不新聞,發表一下您的意見吧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36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6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