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300多分就能上本科,這是怎麼了?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近期,民辦本科院校招生遇冷的話題引發關注。


7月30日,廣西招生考試院發布消息稱,將進行2025年普通高校招生本科第四次征集志願,且不受文化錄取最低控制線限制,所有未被錄取的考生均可填報。也就是說,廣西本科常規錄取結束後,仍然存在缺額,招生考試院只好開啟第四次補錄。

這一現象並非只存在於廣西,今年,很多省份均出現了頻繁補錄。比如,廣東普通類本科也先後三次征集志願,第一次在最初的最低投檔線上降10分,第二次再降15分,第三次再降11分;雲南則先後六次征集志願;陝西則直接大幅下調分數線來補錄,其中物理類專業組降幅達30分,也就是說,364分在當地就能上本科。這樣的補錄主要發生在民辦高校。今年,諸多省份的部分民辦高校都出現大幅缺額的現象,甚至“零投檔”。比如廣東某民辦高校,二次征集志願後,缺額人數仍高達5626人。


分析這背後的原因,首先要看到高等教育的普及化。2024年,國內高等教育毛入學率已超過60%。當年,普通高校招生1070萬人,如果加上專升本,中職直升高職,則超過1200萬人。考上大學已變得相對很容易。今年,山東就明確宣布,集中錄取階段未被錄取的考生,可在錄取結束後到未完成招生計劃的高校注冊入學。

幾乎人人都有一張文憑的同時,並不意味著文憑可帶來體面的工作。這時大家開始思考:為什麼要這張文憑?要什麼樣的文憑?民辦高校為什麼成為補錄的主體?有人歸結為學生和家長對辦學質量的擔憂,其實更重要的是民辦高校高昂的學費帶來了對上大學投資效益的理性思考。

民辦高校與公辦學校不同,因缺乏國家投入,學費成為學校運轉的核心。民辦高校的學費普遍偏高,大多一年在12000—40000元,最高的超過10萬元。高昂的費用面前,一個嚴肅而現實的問題被提了出來:花這麼多錢,還有四年時間,雖然可以拿到本科文憑,但畢業後仍找不到體面工作,為什麼要讀?

昂貴的門檻,讓大家“消費”更理智了,這和面向公辦高校的“沖動消費”完全不同。20世紀末至今,由於復雜的因素,公辦學校學費被嚴格管制,近兩年才開始調整,以至於中國的公辦高等教育幾乎變成普惠教育。這種學費低門檻疊加高等教育普及化,就形成了上大學的“沖動”消費,很少引起家長與考生思考投資效益問題。也就是說,公辦本科高校還沒有明顯地遭遇招生尷尬,並非絕對質量差異。


如果說質量,靈活機制下,民辦高校對市場需求的回應更為迅速。比如,民辦高校在專業調整上更為頻繁,對學生的服務上,也更勝一籌。如果收取同等學費,民辦高校未必輸於一些公辦高校,或者說公辦高校更可能敗下陣來。

今年,高考志願填報就深刻反映了高等教育普及化後的深刻變化。越來越多高分考生寧願放棄著名大學,也要選擇有未來確定性的學校和專業。比如上海海關學院、北京電子科技學院在提前批“橫掃”部分著名“985”大學。軍警校與此類似。北大公共管理以及一些小語種專業在提前批不得不征集志願也從另一層面反映了這種變化。


這些現象,本質都一致:無論民辦還是公辦,無論是本科還是專科,關鍵在於能給學生帶來什麼。所以,表面上遭遇招生困境的是民辦高校,其實,所有高校都要深入思考:高等教育普及化的當下,能給考生帶來什麼?如果提供不了應有的價值,就會遭到唾棄。美國也面臨著類似挑戰。近20年,美國學生上大學的比例下降了10%左右,核心原因就是上大學的投資效益下降。



與此同時,我們要看到,並非所有民辦高校都招生遇冷。比如,沒有區位優勢的哈爾濱華德學院、西安的西京學院等都一次性完成了錄取。作為民辦高校之一的東方理工大學今年雖然是第一次招生,每年學費也高達9.6萬元,但仍阻擋不了考生的熱情,在浙江錄取分數僅比浙大低2分。

也就是說,學費雖然是今年大量民辦高校遭遇特殊困境的重要原因,但並不是絕對影響因素,關鍵在於能否給學生和家長帶來他們所期望的結果,而這些,也往往是社會經濟發展所需要的。一名准備報考福耀科技大學的學生的家長說:先不說是否可以直博,只招50個人,就業肯定不愁,否則連創辦人曹德旺都不能答應。
您的點贊是對我們的鼓勵     這條新聞還沒有人評論喔,等著您的高見呢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67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