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廣告聯系 | 簡體版 | 手機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歡迎您 游客 | 登錄 | 免費注冊 | 忘記了密碼 | 社交賬號注冊或登錄

首頁

新聞資訊

論壇

溫哥華地產

大溫餐館點評

溫哥華汽車

溫哥華教育

黃頁/二手

旅游

月球"休眠"為何還有火山噴發?嫦娥六號樣品揭秘

QR Code
請用微信 掃一掃 掃描上面的二維碼,然後點擊頁面右上角的 ... 圖標,然後點擊 發送給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謝謝!
已經“休眠”的月球,依然發生火山噴發,是何原因?


從嫦娥五號到嫦娥六號,由中國探月工程月球探測器帶回來的年輕玄武岩如同月球“心跳”的記錄儀,最新研究結果顯示:月球內核在探測時仍有余溫,故事比想象中精彩。

此前,科學家們普遍認為月球在30億年前就已“休眠”,火山活動基本停止。然而,我國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任務分別帶回20億年和28億年前形成的玄武岩樣品,證實月球在“休眠”期間依然發生了火山噴發。


這一謎題,關系到人類重新認知月球演化的過程。

對此,中國科學院廣州地球化學研究所的汪程遠副研究員與徐義剛院士團隊,聯合香港(专题)大學錢煜奇博士等,對嫦娥六號月球樣品開展了系統性研究,成功揭示了月球年輕火山活動的源區特征與熱驅動機制。相關成果於北京時間8月23日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科學進展》。

在嫦娥六號樣品中,研究團隊識別出兩類形成時間相近(約28億和29億年前)但成分和來源深度迥異的玄武岩:其中,一類源自月幔深處(超過120公裡)的“超低鈦玄武岩”;另一類“低鈦玄武岩”則來自較淺的月幔(60至80公裡)。

通過模擬月球內部的高溫高壓環境,研究人員發現,這兩類岩石來自月球早期岩漿海洋冷卻後形成的不同岩層:普通的輝石岩層和含鈦鐵礦的輝石岩層。


傳統觀點曾推測,月球晚期火山活動可能與源區富水或富含放射性生熱元素有關,但嫦娥五號、嫦娥六號樣品均否定了這一假說:它們的源區既“幹燥”又缺乏放射性生熱元素。

基於對嫦娥六號兩類玄武岩的對比,研究團隊提出了一個新的熱動力機制:隨著月球冷卻,其岩石圈不斷增厚,深部岩漿難以直接噴出,只能滯留在月幔淺部輝石岩層的底部。這些“被卡住的”岩漿可向上傳導熱量,從而觸發淺部月幔部分熔融,導致火山噴發。


為進一步驗證該模型,團隊還分析了全月球遙感數據,發現約30億年前後月球火山活動的熱動力機制發生明顯轉變:30億年前熱源復雜多樣,可能包括放射性物質、潮汐力和隕石撞擊等;30億年之後則趨於單一,自下而上的熱傳輸機制占據主導,使得年輕時期的月球火山活動源區集中在淺部月幔。

對全月球遙感數據的進一步分析顯示,月球正面的晚期火山岩石化學特征基本都與嫦娥五號玄武岩相近,而背面則更大多接近嫦娥六號的超低鈦玄武岩。這表明月球正面和背面的月幔組成可能存在差異:正面月幔淺部含鈦鐵礦較多,而背面則相對較少。這一發現為理解月球的不對稱演化提供了新線索。

專家表示,該研究不僅刷新了人們對月球熱演化歷史的認知,也為解釋其他無大氣、小型天體的火山活動機制提供了重要參考。

從揭秘月球在“休眠”期依然有火山噴發,到首次精確測定月球阿波羅盆地形成時間,再到揭示月背演化密碼,近期我國月球樣品研究不斷產出新成果。隨著對月球樣品的研究更加深入,或將揭開更多地月系統的奧秘。
覺得新聞不錯,請點個贊吧     好新聞沒人評論怎麼行,我來說幾句
注:
  • 新聞來源於其它媒體,內容不代表本站立場!
  • 猜您喜歡:
    您可能也喜歡:
    我來說兩句:
    評論:
    安全校驗碼:
    請在此處輸入圖片中的數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網為北美中文網傳媒集團旗下網站

    頁面生成: 0.0374 秒 and 5 DB Queries in 0.0055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