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告联系 | 繁体版 | 手机版 | 微信 | 微博 | 搜索:
欢迎您 游客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首页

新闻资讯

论坛

温哥华地产

大温餐馆点评

温哥华汽车

温哥华教育

黄页/二手

旅游

他13岁当"汉奸" 1945年成英雄 代表中国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1945年,香港日军受降仪式上,一个人的出现引发全场哗然。日军完全没料到,代表中国方面前来受降的,竟是他们再熟悉不过的“铃木三郎”——那位日本高官的干儿子。而中国的老百姓同样震惊:这个人,不就是他们曾经痛骂的“叛徒”吗?


他,就是陈敏学。

1929年,陈敏学生于深圳东门老街的叶屋村。1937年,日寇全面侵华,战火很快蔓延至华南。


对日军恨之入骨的陈敏学,一心盼望能把侵略者赶出中国。可那时他还只是个孩子,力量微弱,难以抵抗残酷的现实。

当时,日军在占领区推行文化侵略与奴化教育,尤其针对儿童。他们采取“胡萝卜加大棒”策略:强制孩子学日语,拒绝者可能遭到处决,配合的孩子则每天奖励一小杯米。

那时民生凋敝,百姓只能靠树皮、草根甚至芭蕉树根果腹。为了让孩子活下去,陈敏学的父亲不得已把他送进日语学校。

陈敏学自幼聪明,极具语言天赋,没过多久就说出一口流利的日语。日军误以为奴化政策奏效,决定重点培养他,将来为己所用。

一名日军高官甚至认他作“干儿子”,给他起了日本名字“铃木三郎”。两年后,陈敏学被提拔成为日军翻译官。

日军时常给他发些奖励,可这个少年内心没有一丝喜悦。他被同胞视为叛徒,受尽冷眼与排斥。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是谁——常悄悄把获得的奖励放在贫困邻居或小伙伴的家门口。



令他没想到的是,这个善意的举动,引起了一个神秘人物的注意。

一天,一位年轻人找到他,直截了当地说:“我观察你很久了。你虽然在日本人那里做事,可心还向着我们。你并没有真正投敌,对不对?”


一句话,让多年委屈的少年瞬间热泪盈眶。“我恨日本人!我恨不得马上赶走他们!”陈敏学激动地回答。

此人是东江纵队游击队的联络员,他郑重地说:“希望你利用现在的身份,潜伏敌营,为抗日出力。你愿意吗?”

陈敏学没有丝毫犹豫,毅然答应。那一年,他只有13岁,却已成为一名地下情报员。

他年纪小、机灵,又是翻译官,很快接触到日军核心情报。陈敏学一次次冒险把情报传递出去,帮助游击队员掌握敌军动态、调整战术部署。


每当有游击队员被捕,他就借翻译身份四处打探关押地点、兵力布防、是否设伏等消息,再悄悄通知战友。

靠他的情报,多名队员成功获救,东江纵队也更能精准打击敌人。时间一长,日军开始怀疑内部有间谍,陈敏学也被“请”进审讯室。可无论对方如何逼问,他始终拒不承认。

审讯官中岛恼羞成怒,突然拔刀架在他脖子上,厉声吼道:“是不是你向游击队报信?!再不说,就地处决!”

刀锋闪着寒光,陈敏学脊背发凉,但仍努力镇定。

“若他们真有证据,早就枪决我了,何必这样试探?”

于是他大声喊冤:“我没有!我10岁学日语,12岁就当翻译,一直忠心耿耿!你们不信就杀,但我没做过!”

说完,他闭上眼睛,等待最后时刻。谁知下一秒,脖子一凉,“砰”的一声——军刀落地。
您的点赞是对我们的鼓励     无评论不新闻,发表一下您的意见吧
上一页12下一页
注: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在此页阅读全文
    猜您喜欢:
    您可能也喜欢:
    我来说两句:
    评论:
    安全校验码:
    请在此处输入图片中的数字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页面生成: 0.0335 秒 and 7 DB Queries in 0.0030 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