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ontact Us | CHT | Mobile | Wechat | Weibo | Search:
Welcome Visitors | 登录 | 免费注册 | 忘记了密码 | 社交账号注册或登录

Home

News

Forums

Realty

大温餐馆点评

Car

Education

Yellow Page

Travel

为何美国的学校、媒体和文化机构几乎清一色左倾?

QR Code
请用微信 扫一扫 扫描上面的二维码,然后点击页面右上角的 ... 图标,然后点击 发送给朋友分享到朋友圈,谢谢!
作者前言


半个世纪前,美国仍被视为现代民主国家中最保守的堡垒;基督教精神、家庭观念、宪政共和是它的文化脊梁。今天,在大学课堂、新闻编辑部和影视舞台,主流话语已与西欧式进步主义高度接轨。

这种剧变,并非一届政府的偶然风向,而是跨越百年的文化迁徙。


在此前两篇文章中,我探讨了海外学者为何在美国失去独立视角,以及主流媒体如何从“第四权力”沦为“意识形态放大器”。本文作为第三篇,将从历史脉络切入,回答一个根本问题:一个以保守主义为文化底色的国家,为什么会在半个世纪内完成思想坐标的逆转?

欧洲思潮越过大西洋

二战结束,美国不仅在军事与经济上登顶,更在文化与学术上主动打开了大门。冷战的对手是苏联,但真正的较量不仅在核潜艇与导弹上,更在思想与文化领域。为了在全球范围内输出“自由世界”的叙事,美国政府、基金会、大学乃至媒体,启动了一场史无前例的知识引进与学术投资计划。这在无形中,也为欧洲的左翼思潮跨越大西洋铺平了道路。

1958年的《国家防御教育法》是一个重要起点。它的名义是培养外语、区域研究和国际关系人才,以应对苏联的全球渗透;但在实际执行中,这些资金让美国大学扩建了大量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部门,并大规模聘请海外学者。与此同时,福特基金会、洛克菲勒基金会、卡内基基金会等私人机构投入巨资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像哥伦比亚大学的国际事务学院、芝加哥大学的社会思想委员会,直接成为欧洲学术思想的登陆港。

这些欧洲来客带来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自由主义”,而是一整套战后欧洲特有的批判性思潮。它们有共同的精神特征:反权威、反传统、解构既有的价值体系。

存在主义(萨特、加缪)强调个体自由、责任与荒诞感,主张个人要在无意义的世界中自行创造意义。这对依赖宗教和宪法确立公共伦理的美国来说,是一种文化震荡。

法兰克福学派批判理论(阿多诺、霍克海默、马尔库塞)指控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制造虚假需求,麻痹大众,提出通过文化批判促进社会解放。

结构主义与后结构主义(列维-斯特劳斯、福柯、德里达)推翻真理的绝对性,强调知识与权力的深度勾连,要求解构历史、法律、性别角色等一切稳定结构。


新马克思主义(葛兰西)提出“文化霸权”理论,主张统治阶级通过教育、媒体塑造价值观,从而维持统治——这直接把“文化阵地”视为权力的核心。

传播渠道也极为高效:

学术门户:常春藤盟校、芝加哥大学、加州大学系统是主要落脚点,聘请欧洲学者、翻译其著作、开设专题课程


基金会资助:福特基金会在1950—1970年代投入数千万美元,推动社会学、人类学、性别研究等项目常态化。

媒体与出版:《纽约书评》《大西洋月刊》《哈珀斯杂志》成为思想翻译与传播的窗口,把学术讨论引入公共舆论。

在冷战背景下,这些思想本意是帮助美国理解盟友、对抗苏联,但它们在美国土壤上生根后,却逐渐改变了文化生态。原本以宗教伦理、宪政自由、家庭观念为核心的美国文化,在不知不觉间多了一个思想重心 - 批判、解构与“进步” - 这为日后的文化左倾埋下了第一枚种子。

街头抗议与课堂接管

如果说冷战时期的思想输入为美国文化左倾打下了理论与制度基础,那么1960年代则是文化重心快速偏移的引爆点。这十年,美国在街头、校园和立法机构里同时经历了三场席卷全国的社会运动:民权、反战、女权。它们在政治上推动改革,在文化上则完成了对主流价值体系的重塑。

民权运动是其中最早也是最具道德感召力的力量。1964年《民权法案》和1965年《选举权法案》通过后,“平权”理念不再只是道德呼吁,而是写进法律的制度安排。哈佛法学院、耶鲁大学等名校随即调整招生政策,通过“平权行动”提高少数族裔比例。虽然这在短期内扩大了教育机会,但同时引入了更激进的平等观:不再满足于机会平等,而是要求结果平等,这种观念很快在学术界和公共政策中扎根。

反越战运动则把政治抗议直接搬进了校园。1968年哥伦比亚大学的学生占领事件就是典型案例:抗议者反对学校与军方及南非种族隔离政权合作,封锁大楼、驱赶管理层,最终在警方介入下结束。这类行动不仅在校园内部塑造了“反体制”的英雄叙事,也通过电视直播和媒体报道被放大,形成全国性的文化符号。《纽约时报》、CBS等主流媒体在报道中普遍同情抗议学生,强化了这种新型政治身份的正当性。
觉得新闻不错,请点个赞吧     好新闻没人评论怎么行,我来说几句
Prev Page1234Next Page
Note:
  • 新闻来源于其它媒体,内容不代表本站立场!
  • _VIEW_NEWS_FULL
    _RELATED_NEWS:
    _RELATED_NEWS_MORE:
    _POSTMYCOMMENT:
    Comment:
    Security Code:
    Please input the number which is shown on the following picture
    The Captcha image
    Terms & Conditions    Privacy Policy    Political ADs    Activities Agreement    Contact Us    Sitemap    

    加西网为北美中文网传媒集团旗下网站

    Page Generation: 0.0327 Seconds and 5 DB Queries in 0.0013 Seconds